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_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及意思
2024-11-03 16:44:48 23人已围观
简介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_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及意思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四字成语中的历史人物2.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3.成语故事的主要人物.4.关与历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四字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2.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3.成语故事的主要人物.
4.关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5.写出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6.有关人物成语故事
四字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1. 四字词语都代表什么历史人物
篝火狐鸣 韩信指鹿为马 赵高凿壁偷光 匡衡 纸上谈兵 赵括世外桃源 陶源明 木牛流马 诸葛亮草木皆兵 袁绍黄袍加身 赵匡胤乐不思蜀 阿斗江郎才尽 江郎妙笔生花 李白焚书坑儒 秦始皇 洛阳纸贵 左思暗渡陈仓 刘邦请君入瓮 武则天韦编三绝 孔子讳疾忌医 扁鹊闻鸡起舞 祖逖约法三章 刘邦百步穿杨 养由基比如:望梅止渴 杨贵妃 投笔从戎 班超画龙点睛 张僧繇完璧归赵 蔺相如卧薪尝胆 勾践 三顾茅庐 刘备程门立雪 杨时。
2. 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四字词)鞠躬尽瘁 诸葛亮 锦囊妙计 诸葛亮 不知所云 诸葛亮 初出茅庐 诸葛亮 得陇望蜀 岑彭 卧薪尝胆 勾践 兔死狗烹 勾践 不学无术 霍光 髀肉复生 刘备 后患无穷 刘备 如鱼得水 刘备与诸葛亮 虎踞龙盘 诸葛亮 集思广益 诸葛亮 望梅止渴 曹操 才占八斗 曹植 七步之才 曹植 超群绝伦 关羽 一身是胆 赵云 坚壁清野 荀彧 如嚼鸡肋 杨修 老牛舐犊 杨修的父亲杨彪 势如破竹 杜预 车载斗量 赵咨 断头将军 严颜 兵贵神速 郭嘉 出言不逊 张合 大器晚成 崔琰 负重致远 庞统 刮目相看 吕蒙 吴下阿蒙 吕蒙 毛遂自荐 毛遂 三顾茅庐 刘备 庸人自扰 陆象先 负荆请罪 廉颇 讳疾忌医 蔡桓公 七步成诗 曹植 煮豆燃萁 曹植 文思泉涌 曹植 手不释卷 曹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司马昭 入木三分 王羲之 口蜜剑腹 李林甫 马革裹尸 马援 四面楚歌 项羽 闻鸡起舞 祖逖 乐不思蜀 刘禅 孺子可教 留侯 周郎顾曲 周渝 图穷匕现 荆轲 横行无忌 郭圯 一挥而就 苏轼 一鼓作气 曹刿 偃旗息鼓 赵云 养虎为患 项羽 养精蓄锐 孙权 暗渡陈仓-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与黄石公 嗟来之食-黔敖 怒发冲冠-蔺相如 一饭千金-韩信 赤膊上阵-许褚 韦编三绝-孔子 宝刀未老-黄忠 墨守成规-墨子 病入膏肓-扁鹊与蔡桓公 鸡犬升天-刘安 投笔从戎-班超 高山流水-俞伯牙 风声鹤唳-苻坚 口蜜腹剑-李林甫 泰山北斗-韩愈 黄袍加身-赵匡胤 成竹在胸-文与可 破釜沉舟-项羽 洛阳纸贵-左思 梦笔生花-李白 力透纸背-颜真卿 司空见惯-刘禹锡。
3. 在成语里面有很多包含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背水一战(韩信)完壁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柯)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4. 关于成语中的历史人物名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鞠躬尽瘁:诸葛亮锦囊妙计:诸葛亮 不知所云:诸葛亮 得陇望蜀:岑彭 兔死狗烹:勾践不学无术:霍光 髀肉复生:刘备 后患无穷:刘备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虎踞龙盘:诸葛亮 集思广益:诸葛亮 超群绝伦:关羽 一身是胆:赵云坚壁清野:荀彧 如嚼鸡肋:杨修 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 势如破竹:杜预 车载斗量:赵咨 断头将军:严颜 兵贵神速:郭嘉 出言不逊:张合 大器晚成:崔琰 负重致远:庞统 刮目相看:吕蒙 吴下阿蒙:吕蒙毛遂自荐:毛遂 庸人自扰:陆象先 讳疾忌医:蔡桓公 文思泉涌:曹植手不释卷:曹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司马昭 孺子可教:张良与黄石公周郎顾曲:周渝 图穷匕现:荆轲 横行无忌:郭圯 一挥而就:苏轼偃旗息鼓:赵云 养虎为患:项羽 养精蓄锐:孙权 暗渡陈仓:刘邦嗟来之食:黔敖 怒发冲冠:蔺相如 一饭千金:韩信 赤膊上阵:许褚宝刀未老:黄忠 墨守成规:墨子 病入膏肓:扁鹊与蔡桓公鸡犬升天:刘安 高山流水:俞伯牙 风声鹤唳:苻坚 泰山北斗:韩愈黄袍加身:赵匡胤 成竹在胸:文与可 破釜沉舟:项羽 梦笔生花:李白 力透纸背:颜真卿 司空见惯:刘禹锡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一鼓作气:曹刿 一败涂地:刘邦 口蜜腹剑:李林甫 乐不思蜀:刘禅老当益壮:马援 初出茅庐:诸葛亮 孺子可教:张良 东山再起:谢安捉襟见肘:曾参 奇货可居:吕不韦 洛阳纸贵:左思 狡兔三窟:冯谖前居后恭:苏秦 投笔从戎:班超 韦编三绝:孔子 望梅止渴:曹操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程门立雪:杨时 煮豆燃萁:曹植悬梁刺股:苏秦 坐怀不乱:柳下惠 四面楚歌:项羽 学富五车:惠施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饭千金:韩信 七步之才:曹植 八斗之才:曹植马革裹尸:马援 不贪为宝:子罕 司马青衫:白居易 指鹿为马:赵高请君入瓮:周兴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重耳 管鲍之交:管仲鲍叔牙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蔺相如完:璧归赵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抱薪救火:苏代 江郎才尽:江淹 纸上谈兵:赵括 按图索骥:孙阳1磻溪垂钓----姜尚(西周)2吴宫教战----孙武(春秋)3剑赠渔父----伍员(春秋)4吮卒病疽----吴起(战国)5穰苴斩监----田穰苴(战国)6马陵伏弩----孙膑(战国)7火牛破敌----田单(战国)8济上劳军----乐毅(战国)9雁门纵牧----李牧(战国)10肉袒负荆----廉颇(战国)11坑弃万军----白起(战国)12登墵拜将----韩信(西汉)13细柳式车----周亚夫(西汉)14鸿门闯宴----樊哙(西汉)15冥山射虎----李广(西汉)16钳徒论相----卫青(西汉)17渡河受款----霍去病(西汉)18高平斩使----寇恂(东汉)19荒亭进粥----冯异(东汉)20受檄击郾----贾复(东汉)21无终夺军----吴汉(东汉)22宫台望战----耿弇(东汉)23冰合滹沱----王霸(东汉)24城门断限----臧宫(东汉)25雅诃投壶----祭遵(东汉)26聚米为山----马援(东汉)27疏勒拜泉----耿恭(东汉)28投笔封侯----班超(东汉)29酹酒还金----张奂(东汉)30增灶断追----虞诩(东汉)31祁山伐魏----诸葛亮(三国)32水淹七军----关羽(三国)33当阳退敌----张飞(三国)34截江救主----赵云(三国)35智灭三帅----姜维(三国)36合肥陷阵----张辽(三国)37牙门建纛----典韦(三国)38街亭绝汲----张合(三国)39阴平凿险----邓艾(三国)40赤壁纵火----周瑜(三国)41神亭搏战----太史慈(三国)42酎酒厉兵----甘宁(三国)43火焚连营----陆逊(三国)44轻裘缓带----羊祜(西晋)45铁锁沉江----王濬(西晋)46冢闲埋肉----周访(西晋)47宫台运甓----陶侃(东晋)48长桥搏蛟----周处(东晋)49蒙冲泝渭----王镇恶(南北朝)50唱筹量沙----檀道济(南北朝)51望蔡伏兵----周山图(南北朝)52观矛折树----羊侃(南北朝)53齐镳射猎----杨大眼(南北朝)54射还赏格----韦孝宽(南北朝)55岐亭攻栅----杨素(隋)56威临突厥----韩擒虎(隋)57单骑赌胜----史万岁(隋)58一箭双雕----长孙晟(隋)59对开幕府----柴绍(唐)60殿前夺矛----尉迟恭(唐)61天山三箭----薛仁贵(唐)62免胄见酋----郭子仪(唐)63策降二将----李光弼(唐)64登堤斩将----白孝德(唐)65杀妾飨士----张巡(唐)66射嵩辨贼---南霁云(唐)67雍邱固守----雷万春(唐)68火焚攻具----韩游櫰(唐)69袒呼决阵----李嗣业(唐)70披心示贼----马燧(唐)71隧陷云梁----瑊{(唐)72锦裘督战----李晟(唐)73雪夜入蔡----李愬(唐)74穴城出击----石雄(唐)75林中夺马----柴再用(五代十国)76棘林赤足----王彦章(五代十国)77锤中野乂----周德威(五代十国)78焚香禁杀----曹彬(北宋)79微服度关----狄青(北宋)80单骑赴州----宗泽(北宋)81注水冰城----杨延昭(北宋)82水战杨么----岳飞(南宋)83桴鼓助战----韩世忠(南宋)84点军纵鸽----曲端(南宋)85回军斩将----伯颜(元)86里门举狮----史弼(元)87伏阶称罪----徐达(明)88超登采石----常遇春(明)89威慑婺州----胡大海(明)90杀虏焚辎----李代忠(明)91白石济师----沐英(明)92立斩三酋----沈希仪(明)93一鼓夺山----傅友德(明)94楼船击倭----俞大猷(明)95阵演鸳鸯----戚继光(明)96督师御寇--。
5. 所有的历史成语故事以及主人公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6. 成语中的历史人物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鞠躬尽瘁:诸葛亮
锦囊妙计:诸葛亮 不知所云:诸葛亮 得陇望蜀:岑彭 兔死狗烹:勾践
不学无术:霍光 髀肉复生:刘备 后患无穷:刘备 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
虎踞龙盘:诸葛亮 集思广益:诸葛亮 超群绝伦:关羽 一身是胆:赵云
坚壁清野:荀彧 如嚼鸡肋:杨修 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 势如破竹:杜预
车载斗量:赵咨 断头将军:严颜 兵贵神速:郭嘉 出言不逊:张合
大器晚成:崔琰 负重致远:庞统 刮目相看:吕蒙 吴下阿蒙:吕蒙
毛遂自荐:毛遂 庸人自扰:陆象先 讳疾忌医:蔡桓公 文思泉涌:曹植
手不释卷:曹丕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司马昭 孺子可教:张良与黄石公
周郎顾曲:周渝 图穷匕现:荆轲 横行无忌:郭圯 一挥而就:苏轼
偃旗息鼓:赵云 养虎为患:项羽 养精蓄锐:孙权 暗渡陈仓:刘邦
嗟来之食:黔敖 怒发冲冠:蔺相如 一饭千金:韩信 赤膊上阵:许褚
宝刀未老:黄忠 墨守成规:墨子 病入膏肓:扁鹊与蔡桓公
鸡犬升天:刘安 高山流水:俞伯牙 风声鹤唳:苻坚 泰山北斗:韩愈
黄袍加身:赵匡胤 成竹在胸:文与可 破釜沉舟:项羽 梦笔生花:李白
力透纸背:颜真卿 司空见惯:刘禹锡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
一鼓作气:曹刿 一败涂地:刘邦 口蜜腹剑:李林甫 乐不思蜀:刘禅
老当益壮:马援 初出茅庐:诸葛亮 孺子可教:张良 东山再起:谢安
捉襟见肘:曾参 奇货可居:吕不韦 洛阳纸贵:左思 狡兔三窟:冯谖
前居后恭:苏秦 投笔从戎:班超 韦编三绝:孔子 望梅止渴:曹操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程门立雪:杨时 煮豆燃萁:曹植
悬梁刺股:苏秦 坐怀不乱:柳下惠 四面楚歌:项羽 学富五车:惠施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饭千金:韩信 七步之才:曹植 八斗之才:曹植
马革裹尸:马援 不贪为宝:子罕 司马青衫:白居易 指鹿为马:赵高
请君入瓮:周兴 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重耳 管鲍之交:管仲鲍叔牙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蔺相如完:璧归赵 约法三章:刘邦 老马识途:管仲
抱薪救火:苏代 江郎才尽:江淹 纸上谈兵:赵括 按图索骥:孙阳
7. 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Ⅰ 和成语故事有关的人物有哪些历史人物和成语有哪些
1
、
一鼓作气(曹刿)
2
、一字千金(吕不韦)
3
、一字之师(郑谷)
4
、一饭千金(韩信)
5
、东山再起(谢安)
6
、图穷匕见(荆轲)
7
、纸上谈兵(赵括)
8
、负荆请罪(廉颇)
9
、卧薪尝胆(勾践)
10
、接竿而起(陈胜、吴广)
11
、三顾茅庐(刘备)
12
、孺子可教(张良)
13
、四面楚歌(项羽)
14
、老当益壮(马援)
15
、投笔从戎(班超)
16
、暴殄天物(商纣王)
17
、暗渡陈仓(刘邦)
18
、嗟来之食(黔敖)
19
、怒发冲冠(蔺相如)
20
、手不释卷(刘秀、吕蒙)
21
、韦编三绝(孔子)
22
、墨守成规(墨子)
23
、病入膏肓(蔡桓公)
24
、鸡犬升天(刘安)
25
、高山流水(俞伯牙)
26
、口蜜腹剑(李林甫)
27
、风声鹤唳(苻坚)
28
、泰山北斗(韩愈)
29
、破釜沉舟(项羽)
30
、东窗事发(秦桧)
31
、程门立雪(杨时)
32
、司空见惯(刘禹锡)
33
、梦笔生花(李白)
34
、力透纸背(颜真卿)
35
、成竹在胸(文与可,即文同)
36
、赤膊上阵(许褚)
37
、马革裹尸(马援)
38
、黄袍加身(赵匡胤)
39
、洛阳纸贵(左思)
40
、背水一战(韩信
)
41
、闻鸡起舞(祖逖)
42
、初出茅庐(诸葛亮)
43
、完璧归赵(蔺相如)
44
、退避三舍(重耳)
45
、乐不思蜀(刘禅)
46
、指鹿为马(赵高)
47
、画龙点睛(张僧繇)
48
、入木三分(王羲之)
49
、讳疾忌医(蔡桓公)
50
、多多益善(韩信)
51
、秋毫无犯(岑彭)
52
、望梅止渴(曹操)
53
、鞠躬尽瘁(诸葛亮)
54
、约法三章(刘邦)
55
、请君入瓮(周兴)
56
、举一反三(孔子)
57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58
、八斗之才(曹植)
59
、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60
、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记得采纳
Ⅱ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有关历史人物是谁
是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2)成语和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如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大王认为跟他的父亲相比如何呢?他们父子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出兵。
赵王说:“老太太你的意见还是先放在一边吧,我已经打定主意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大王最终决定要派他出兵,那么如果有不顺利的情况发生,我能够不受到连累吗?”赵王答应了她。
赵括代替了廉颇后,全部更改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
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网络——赵括
Ⅲ 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典故100个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诗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释义: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说的很甜美,心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6、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7、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8、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揭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意思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意思是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Ⅳ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1、一鼓作气(曹 刿)
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汉语成语;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相关故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2、一字之师(郑 谷)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多成语故事。
相关故事: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3、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千金,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4、图穷匕见(荆 轲)
图穷匕见,读音tú qióng bǐ xiàn,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5、纸上谈兵(赵 括)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相关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Ⅳ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雪抄中送炭、完璧归赵、囊袭萤映雪、围魏救赵、流觞曲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望梅止渴、高山流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讳疾忌医、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惊弓之鸟(更羸)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满意的话,还望采纳哈~
网络里都有每个成语的解释呢,亲可以到网络里面搜搜滴
Ⅵ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复胆、雪中送炭、制完璧归赵、囊萤映雪、围魏救赵、流觞曲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望梅止渴、高山流水、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退避三舍、毛遂自荐、讳疾忌医、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惊弓之鸟(更羸)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满意的话,还望采纳哈~
网络里都有每个成语的解释呢,亲可以到网络里面搜搜滴
Ⅶ 历史成语故事相关人物都有哪些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退辟三舍——晋文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作法自毙——商鞅;
投笔从戎——班超;
暂时想到这么多,以后想到再补充。
其他答案共22条
检举2011-12-17 11:34 qinqindewolaie| 八级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1002525298| 一级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检举2012-5-2 15:26 热心网友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Ⅷ 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急!急!急!急!)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Ⅸ 急需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囊萤映雪
刻舟求剑
卧冰求鲤
闻鸡起舞
草木皆兵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胡服骑射
。。。。
Ⅹ 有关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越王勾践;退辟三舍——晋文公;问鼎中原——楚庄王;围魏救赵——孙膑;纸上谈兵——赵括;作法自毙——商鞅;
成语故事的主要人物.
1、一鼓作气(曹 刿)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汉语成语;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相关故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召见他。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接着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一起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刚上战场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鼓三次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结果,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然后又登上车,手扶车前横木观望齐军的队形。仔细观察一番后,他说:"现在可以追击了。"于是,庄公命令军队追击齐军。
最终,鲁国的军队战胜了齐军,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会减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他们。
2、一字之师(郑 谷)
一字之师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多成语故事。
相关故事: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3、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千金,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ī zì qiān jīn,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
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
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4、图穷匕见(荆 轲)
图穷匕见,读音tú qióng bǐ xiàn,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相关故事: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5、纸上谈兵(赵 括)?
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相关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关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四字成语故事
陆海潘江,潘岳
悬梁刺骨,苏秦
惊弓之鸟,更羸
专心致志,秋
孺子可教,张良
江郎才尽,江淹
笑比河清,包拯
程门立雪,杨时 程颐
举案齐眉.梁鸿 孟光
负荆请罪 廉颇
完璧归赵 蔺相如
凿壁借光 匡衡
闻鸡起舞 祖逖、刘琨
纸上谈兵 赵括
乐不思蜀 刘禅
忍辱负重——勾践
精兵简政——李鼎铭
断头将军——严颜
胸有成竹——文同
东施效颦(东施效西施 )
江郎才尽(江淹 )
赴汤蹈火(晁错 )
投笔从戎(班超 )
鹤立鸡群(嵇绍 )
负荆请罪(廉颇 )
杀妻求将(吴起 )
完璧归赵(蔺相如 )
凿壁借光(匡衡 )
指鹿为马(赵高 )
纸上谈兵( 赵括)
精忠报国(岳飞 )
闻鸡起舞(祖逖)
卧薪尝胆(勾践 )
破釜沉舟(项羽 )
乐不思蜀(刘禅 )
图穷匕见(荆轲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
多行不义必毙 ( 郑庄公和共叔段)
写出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1. 在成语里面有很多包含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背水一战(韩信)完壁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初出茅庐(诸葛亮)图穷匕见(荆柯)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2. 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 铁杵成针 望梅止渴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负荆请罪 精忠报国 手不释卷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描写人物动作:走马观花 欢呼雀跃 扶老携幼 手舞足蹈 促膝谈心 前俯后仰 奔走相告 跋山涉水 前赴后继 张牙舞爪 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 深情厚谊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血浓于水 志同道合 风雨同舟 赤诚相待 肝胆相照 生死相依 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温故知新 勤能补拙 笨鸟先飞 学无止境 学海无涯 滴水穿石 发奋图强 开卷有益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 锐不可当 雷厉风行 震耳欲聋 惊心动魄 铺天盖地 势如破竹 气贯长虹 万马奔腾 如履平地形容四季特点:春寒料峭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满园春色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骄阳似火 暑气蒸人 烈日炎炎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 热火朝天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座无虚席 高朋满座 如火如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川流不息 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 蔚为壮观 富丽堂皇 金碧辉煌 玉宇琼楼 美妙绝伦 巧夺天工 锦上添花 粉妆玉砌 别有洞天 描写山水美景:锦绣河山 高耸入云 水天一色 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重峦叠嶂 山明水秀 高山流水 白练腾空。
3. 写出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4. 关于历史人物的四字短语,外加它的小故事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
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5. 有关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城下之盟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率军队对绞国发动进攻。楚军连连得胜,一直攻到绞国都城的南门。绞国军队不出城交战,竭尽全力把守城池,楚军几次三番攻城,都没有取得成功。
楚国大将屈瑕见此情形,就对楚王说:“绞国国势弱小,处理事情很轻率而不使用计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弱点,用智谋取胜。”然后,他向楚王献了一条计策。楚王一听,认为很好,就依计而行。
第二天,楚国的几十个士兵扮做樵夫模样,到绞国都城周围打柴,来引诱敌军。绞国将领见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没有楚军保护,就派军队捕捉他们,结果三十个手无寸铁的楚人被他们抓住。绞国官兵见这么容易就获得“胜利”,都高兴得笑了起来。
过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诱敌军。绞兵发现后,没有等到下命令,就纷纷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这时,事先埋伏在城北门的楚兵一起冲杀出来,绞国军队很快就被打得大败。
绞国军队遭到惨败,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绞国国君为了保住国家,被迫在绞国的城下与楚国签订屈辱的盟约。从此以后,绞国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便在各国中传扬开来。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抵御不住敌人的武力威逼,被迫签订屈辱性的和约。
◎故事出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出处译文
在战争中大败绞国,强迫绞国在城下与楚国订立屈辱的盟约后返回。
汗马之劳
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萧何是他的可靠助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任相国。论功行赏,萧何第一,首先封为侯,食邑八千户。
对这一封赏,有些功臣不服气,便说:“我们拼死拼活,身经百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连战场都没上过,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则回答说:“你们都打过猎,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巢穴、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而萧何指挥冲杀,是‘功人’。并且,你们虽然勇敢,却多数是单身跟随我出战,而萧何一家几十口人都参加军队作战,这你们又怎么能比呢?”
这些人听了刘邦的话,心里才服气,不再发牢骚。
◎成语释义
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后泛指工作成绩。
◎故事出处
《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出处译文
萧何未有汗马之劳,根本没上过战场,只会耍笔杆,发议论,封赏为什么反在我们之上?
6. 与古代人物有关的成语四个字怒发冲冠—蔺相如 3.暗渡陈仓—刘 邦 4.手不释卷—曹操 5.孺子可教—张良 6.一饭千金—韩信 7.嗟来之食—韩信 8.纸上谈兵—赵括 9.背水一战—韩信 10.赤膊上阵--许褚 11.韦编三绝—孔子 12.破釜沉舟--项羽 13.宝刀未老—廉颇 14.旁若无人—荆轲 15.墨守成规—墨子 16.狡兔三窟—孟尝君、冯谖 17.病入膏肓--晋景公 18.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19.鸡犬升天—刘安 20.乐不思蜀—刘禅 21.投笔从戎 –班超 22.洛阳纸贵—左思 23.三令五申--孙武 24.大义灭亲—石碏 25.高山流水—钟子期\俞伯牙 26.望梅止渴—曹操 27.东山再起—谢安 28.偃旗息鼓—赵云 29.入木三分—王羲之 30.闻鸡起舞—祖逖 31.风声鹤唳—苻坚 32.梦笔生花—李白 33.口蜜腹剑—李林甫 34.力透纸背--颜真卿 35.泰山北斗--韩愈 36.司空见惯—李绅\刘禹锡 37.黄袍加身—赵匡胤 38.程门立雪--杨时、游酢。
7. 成竹在胸这个四字词语故事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成竹在胸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人称“文湖州”,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有关人物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是东施和西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是萧何,韩信,吕后.投笔从戎 是班超.四面楚歌 是项羽和刘邦.煮豆燃萁是曹植和曹丕.背水一战是韩信.指鹿为马是赵高.
纸上谈兵是赵括.完璧归赵 是蔺相如和秦王.鞠躬尽瘁是诸葛亮.卧薪尝胆是勾践和夫差.三顾茅庐 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鹤立鸡群是嵇绍.南柯一梦 是淳于尊.破釜沉舟是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元景皓,赴汤蹈火 是晁错 ,江郎才尽是江淹,多行不义必自毙
是共叔段,入木三分 是王羲之.
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高山流水、三顾茅庐、望梅止渴一、成语完璧归赵的故事: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二、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去!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三、成语高山流水的故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
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四、成语三顾茅庐的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
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五、成语望梅止渴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打仗,在行军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那就是,荒原百里,没有水源,将士们都干渴难忍,有的体弱的士兵,都被干渴的晕倒了,曹操看到这样的情形觉得非常难办。
于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头,查看前方的状况,当登上山头的时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没有人烟,哪来的水源,不过,一个灵机一动,曹操想到了办法。
他回过头,对正处于干渴中的士兵说:“将士们,翻过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们一听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于是,士兵们突然都有了力气,奋力向前前进。后来,他们终于到达了有水的地方,但是发现根本就没有梅子林。
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今天关于“历史成语故事对应人物”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