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井底之蛙成语故事_井底之蛙成语故事简短
2024-11-03 16:49:51 33人已围观
简介井底之蛙成语故事_井底之蛙成语故事简短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井底之蛙成语故事”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1.井底之蛙成语故事2.井底之蛙的意思兔小贝成语故事井底之蛙成语故事 井底之蛙成语故事如下: 有一只
好久不见了各位,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井底之蛙成语故事”的问题。如果你还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请跟我一起来探索一下。
1.井底之蛙成语故事
2.井底之蛙的意思兔小贝成语故事
井底之蛙成语故事
井底之蛙成语故事如下: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
海鳖爬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
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
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
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
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能退了回来,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
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
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成语寓意及用法:
该成语原意指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用来比喻见识狭窄的人。该成语告诉人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否则很容易因为自大而给自己带来麻烦。还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进取之心,切莫因为贪图一时的安逸,放弃了上进之心。
该成语在句中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含有贬义。示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井底之蛙的意思兔小贝成语故事
一只青蛙,住一口井里。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爿天。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 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井底之蛙的意思是井底下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井底之蛙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庄子·秋水》中的一则故事。其主要讲述了一只青蛙常年住在井底,便认为它所生活的地方空间是最大的。某一天一只海龟路过,他便很热情的邀请海龟去井底玩耍,但被海龟拒绝了,还告诉了青蛙大海的存在,青蛙听后羞愧不已再也不说话了。
成语原意指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用来比喻见识狭窄的人。该成语告诉人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否则很容易因为自大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还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进取之心,切莫因为贪图一时的安逸,放弃了上进之心。
成语运用运用示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意东方。"
明·无名氏《女真观》二折:"先生江海之学,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提棵院于班门弄斧。"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
好了,今天关于“井底之蛙成语故事”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井底之蛙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