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_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以内

2024-11-03 16:53:26 30人已围观

简介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_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以内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1.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2.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十条,并解释什么意思3.邯郸开头的成语邯郸诞生

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_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以内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

2.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十条,并解释什么意思

3.邯郸开头的成语

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

       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据不完全统计,与邯郸历史文化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每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记录着邯郸的历史沧桑。

       一、成语文化

       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

       据专家统计,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邯郸学步雕塑(学步桥)、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罗敷雕塑、武灵丛台、七贤祠、回车巷、插箭岭等。

       二、邯郸简介

       邯郸市,简称“邯”,是河北省辖地级市,Ⅱ型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河北省南部地区中心城市。截至2022年末,全市下辖6个区、1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206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28.1万人。

       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

       邯郸是东出西联、通南达北的重要节点,境内铁路有京广、邯长、邯济、邯黄铁路和京广高铁;干线公路有6条高速公路,7条国道及17条省道。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西汉时期,邯郸为赵国(藩国)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盛名。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临漳县境内)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古都;五代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初为后唐国都,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陪都。出自邯郸或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达1584条,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地域文化与地名由来

       一、地域文化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103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绵绵8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鸡泽毛遂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

       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多项文化脉系,内涵博大精深,风格丰富多彩。

       二、地名由来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名称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1、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初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

       2、邯郸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

       3、《汉书·地理志》中魏国张晏提出:“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郸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十条,并解释什么意思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也说“学步邯郸”。

       黄粱一梦: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后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或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常用此语。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而大彻大悟,三生浮屠。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毛遂自荐: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窃符救赵: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纸上谈兵: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邯郸开头的成语

       邯郸学步

拼 音:hán dān xué bù

解 释: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 ? 出 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 ?

       邯郸开头的成语如下:

       邯郸学步、邯郸匍匐、邯郸重步、邯郸斑鸠。

       邯郸学步的意思是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是一则由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成语寓意: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

       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好了,今天关于“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关于邯郸的成语典故50字”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