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_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
2024-11-03 16:55:02 17人已围观
简介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_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2.关于孟子的10个小故事有哪些?3.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4.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2.关于孟子的10个小故事有哪些?
3.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
4.有关孟子的故事四字概括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孟子的直脾气读《孟子》,发现孟子的脾气真直。一次,孟子来到宋国,向大夫戴盈提建议:立即实行十分抽一的低税率,撤除商品流通中的关卡以繁荣经济。戴盈说:“这些政策,今年是难以办到的。可以缓一缓,先减轻一些,再逐步完全实行。”哪知孟子听后,甚为不悦,脾气顿显:“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意思是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别人告诉他,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偷鸡者却说,那就先少偷一些,由每天偷一只变为每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洗手不干吧。孟子批评说:“既已经知道这种行为不合道理,就应该立行立改,为什么要等到来年呢?”又一次,孟子慕名来到国势强盛、民众富庶的齐国。齐威王对他礼貌有加,配给车马侍从。但对孟子极力主张的“仁政”之说,齐威王并不特别青睐。其因,或如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所言: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子之论,则是“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不受重用,很不得志,决意离去。当他离开齐国时,齐威王赠金一百镒(一镒合20两)。对此,孟子断然谢绝。他对其弟子陈臻说:“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意思是说:齐威王没有什么理由却送我这么多钱,等于是用金钱收买我。哪有君子而受人贿赂的事呢?还有一次,邹国与鲁国发生冲突,邹国的官员死了33人,老百姓却袖手旁观,无动于衷。邹穆公很是气愤。说,杀,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又难咽这口气。他请教孟子:“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意思是说,灾荒年,你治下的老百姓,老弱者,到山林以躲灾;强壮者,到外地以逃灾,而国家的米仓满、财物足,这些官员却对下情隐而不报,这是上者怠慢、残害下民的行径啊。孟子进而说,这是老百姓对官员平时作为的回应,你不能责备他们。你只要行仁政,事事为百姓算计,老百姓自然能紧随其上,拼死以救。孟子直率的批评,使心胸狭窄的邹穆公很是恼火,竟断绝了对孟子及其学生的馈赠,使他们生活陷于窘境。来源:党支部书记
关于孟子的10个小故事有哪些?
(1)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
孟子的10个小故事: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出尔反尔、水深火热、寡不敌众、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与人为善、事半功倍、与民同乐。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3、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4、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5、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6、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7、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8、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9、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0、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罢了。
孟子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有关孟子的故事四字概括
关于孟子的故事和成语如下:孟母三迁。
1、它讲述了孟母为了给儿子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不断搬家的故事。这个故事用来说明一个好的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培养至关重要。故事中,孟母在第一次搬家时,选择了临近学校和市场的位置。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模仿和适应,但同时也受到了不良习惯的影响。
2、孟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决定再次搬家。第二次搬家,孟母选择了靠近官员和士大夫家的地方。这个新环境使得孟子能够接触到有教养的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然而,尽管孟子的行为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第三次搬家,孟母选择了位于墓地附近的地方。这个环境相对安静,没有太多干扰和诱惑。孟子在这里受到了祭拜仪式和人们追思先人的影响,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渐成为一位有智慧和品德的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充满诱惑和不良习惯的环境可能会让人沾染上坏习惯,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则能够促使人们不断进步。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尽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榜样作用。
成语故事的意义
1、成语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典故和传统文化,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很难理解这些成语的真正含义。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成语的起源和演变,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2、成语故事可以传达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许多成语故事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道德的启示和智慧的领悟。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道理和智慧,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
3、成语故事还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智慧。这些故事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情节和细节,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有关孟子的故事四字概括:孟母三迁。孟母三迁介绍如下:
孟母三迁(拼音:mèng mǔ sān qiā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孟母三迁指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孟母三迁的故事介绍如下: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依靠纺织麻布来维持艰难的生活。孟子非常聪明,看见什么就学什么,而且模仿本领特别强。起初孟子家在墓地附近,每隔几天,就会有送葬的队伍吹着喇叭经过他家门口。
好奇的孟子就跟着送葬的队伍学着吹喇叭,引得一群孩子跟在他后面跑着玩儿,大家一起玩儿送葬的游戏。孟母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问题,看到孟子整天吹喇叭玩儿送葬游戏,赶紧就把家搬到了城里,住在屠宰场的旁边。
搬到城里后,孟子每天都到屠宰场去看杀猪,那些屠夫杀猪时手脚利落,十分熟练。孟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没过多久,他竟然能帮着杀猪了。孟母非常着急,又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于是,每天早晨,孟子都跑到学堂外面,摇头晃脑地跟着学生们一起读书。
并且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当时,孔子的孙子正在这里当老师,他见孟子学什么都很快,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就非常喜欢他,还让他免费进学堂读书。后来,孟子果然没有辜负孟母的期望,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的寓意介绍如下: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竟不怕麻烦地搬了三次家。可见孟母深知环境对儿子成长的重要性。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今天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简短一点”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