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起源 成语起源

贫贱不能移的例子50字-贫贱不能移的例子

2025-02-06 02:57:53 86人已围观

简介1.举几个事例老说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物有谁!!3.贫贱不能移的解释,并举3个“贫贱不能移”的例子4.关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例子。(除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例子)5."贫贱不能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举几个事例老说

1.举几个事例老说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2.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物有谁!!

3.贫贱不能移的解释,并举3个“贫贱不能移”的例子

4.关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例子。(除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例子)

5."贫贱不能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举几个事例老说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

1、文天祥

文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朱自清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担任清华大学系主任,每月收入不能维持 全家生活。因无钱治病,他的胃病反复发作。面对美援平价面粉,朱自清坚决拒绝。最终, 因无钱治病而去逝。同志评价朱自清同志“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说明“我 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3、闻一多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钱学森

钱学森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解放时,美国人害怕他回国,先许以高官厚禄,但他不为所动,后冲破层层阻碍,终于回国。

5、苏武

苏武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物有谁!!

1、苏武: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2、岳飞: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3、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末期的名臣,身在一个摇摇欲坠、腐朽无能的宋末朝廷,当时的南宋腐朽不堪,使得元军大军南下侵扰却无力地坑,甚至就连都城临安都被占领,一国之君都被元军所俘。

面对着南宋皇帝被俘,国破家亡,文天祥站了出来举起了抗元大旗。他不惧世人畏之如虎的元军,号召有志之士联合起来抗击元军。可是,“有心杀贼,却奈何无力回天”的文天祥因兵败被元军所俘,囚禁于大都。

4、霍英东。身为大企业家的他在成名后不忘祖国,不断为祖国的发展事业进行无偿投资二十多年来,单是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40亿元。

5、朱自清。当时朱自清患着肺病,那时物价又飞涨,但他还是拒绝了美国的接济粮,不食嗟来之食。

贫贱不能移的解释,并举3个“贫贱不能移”的例子

贫贱不能移: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例: 1,晋陶渊明.穷得来甚至讨口乞酒也不向司马氏集团低头折腰. 2,北宋范仲淹,小时家贫,靠给老师打柴以求得读书机会,一日两餐稀粥,也不忘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而发奋攻书. 3,现代朱自清临肯饿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关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例子。(除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例子)

1,朱自清饿不食救济粮。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订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构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上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就运来了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两个月后,朱自清困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2,有气节的外交官杨儒。

杨儒是清朝驻俄国公使。1901年,他到任后不久,就开始和俄国政府谈判我国东北问题。当时,俄国政府借口镇压义和团,派兵占领了东北大部分土地,又想在谈判桌上逼迫中国代表承认他们在东北的特权,永远霸占东北。

杨儒坚决不同意,拒绝在俄国人拟定的条约文本上签字。俄国人威胁他:条约文本已由沙皇批准,一字不能改。你不签字,就不必谈判了。俄中两国也就无“友好”可谈了。杨儒不怕对方的威胁,回答说:“我宁愿与你们决裂,宁愿被我国政府治罪,也决不签字!我不能出卖祖国的权益。”

俄国代表又假意安慰说:“你们政府已授权给你,出了问题责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签了字,贵国政府要治你的罪,我们俄国会出面保护你的。”杨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气愤地说:“你何出此言!我是中国的官员,怎么会寻求你们的保护呢?那不就太无颜面了吗?我难道会那样做吗?”

杨儒因为担忧国事,心情沉重,加上年事已高,一次谈判归来,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伤,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向俄国人屈服。后来,清朝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意了杨儒的意见,拒绝签约。杨儒的斗争胜利了。

3,谭嗣同笑迎亡。

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后又发动了政变,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等人逃走了。谭嗣同没有跑,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人为变法而流血,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血,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无惧色,在监狱中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大声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亡的义士,心里装着祖国。

4,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5,邓世昌的北洋舰队。

邓世昌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但愿我们得其所,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不幸,致远号中了鱼雷,船体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献出了生命。

"贫贱不能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贫贱不能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的故事。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近义词贫贱不移,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例子1.姜夔文采风流却不从仕途,家境贫寒却能保留高贵气节,后竟然没有棺木,最后还是友人吴潜安葬了他。

2.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自清担任清华大学系主任,每月收入不能维持全家生活。因无钱治病,他的胃病反复发 作。面对美援平价面粉,朱自清坚决拒绝。

3.杜甫贫穷至极也坚定自己的信念,力行写作,终成就‘诗圣’之名。

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性气质,生活价值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