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起源 成语起源

千里命驾翻译-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2025-04-09 16:24:50 9人已围观

简介1.枉诉的引证解释枉诉的引证解释是什么2.嵇康是个什么样的人?3.高一的课外文言文4.请给出竹林七贤或者与之有关的成语。20条以上给采纳。5.嵇康也成仙了,你知道吗?枉诉的引证解释枉诉的引证解释是什么枉诉的引证解释是:⒈诬告。引《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_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1.枉诉的引证解释枉诉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2.嵇康是个什么样的人?

3.高一的课外文言文

4.请给出竹林七贤或者与之有关的成语。20条以上给采纳。

5.嵇康也成仙了,你知道吗?

枉诉的引证解释枉诉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枉诉的引证解释是:⒈诬告。引《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_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_狱,辞相证引,遂_收康。”。

枉诉的引证解释是:⒈诬告。引《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_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_狱,辞相证引,遂_收康。”。结构是:枉(左右结构)诉(左右结构)。注音是:ㄨㄤˇㄙㄨ_。拼音是:wǎngsù。

枉诉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诬告。

二、网络解释

枉诉释义诬告。《晋书·嵇康传》:“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关于枉诉的诗句

啼_枉诉

关于枉诉的成语

枉费心力举直错枉诉诸武力徇情枉法枉矢哨壶枉墨矫绳枉道事人举枉措直

关于枉诉的词语

枉矢哨壶枉墨矫绳诉诸武力枉担虚名枉费时日枉道事人举直错枉肤受之诉举枉措直申诉无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枉诉的详细信息

嵇康是个什么样的人?

嵇(jī)康,

广陵散

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人(今安徽省宿州西南)[1],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编辑本段

相貌风度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载:

嵇康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晋书·嵇康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康美音气,好容色。(《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

也就是说,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81.74~191.1),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编辑本段

生平介绍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郡铚人[1]。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并有一子嵇绍。嵇绍被其父与狱中交付与山涛抚养,并且被山涛推荐为官,但他的为官之道与其父亲截然不同,他成为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唯有嵇绍衣冠端正的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的忠心耿耿。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晋墓壁画中的嵇康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最终司马昭还是判决其刑。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与公元262年,时年三十九岁。

编辑本段

史料记载

《晋书·嵇康传》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则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

嵇康像

[2]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则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曰: 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之人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涂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缺;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乌,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

嵇康半身像

[3]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恨恨,如何可言。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涂,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

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

嗟余薄枯,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受肆姐,不训不师。爱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日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痏。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

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虽曰义直,神辱志沮,澡身沧浪,曷云能补。雍雍鸣雁,厉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畴。事与愿违,遘兹淹留,穷达有命,亦有何求?

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万石周慎,安亲保荣。世务纷纭,祗搅余情,安乐必诫,乃终利贞。煌煌灵苓,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思复,心焉内疚,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长吟,颐神养寿。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

嵇康砖画像

[4]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欲助贯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子绍,别有传。

编辑本段

主要成就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并曾弹奏一名曲《广陵散》。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品为草书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可惜现在俱已失佚。

希望被您采纳!

高一的课外文言文

1. 高一可能考到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有哪些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0—22题。

(湖州)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 2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口舌:能言善变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去:离开 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熟悉 D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鄙贱:见识浅薄 21.翻译句子。

3分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2. 蔺相如和廉颇,你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 参考答案: 20. C 21.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务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22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

或 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阅读训练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 (一四)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二三)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静以修身 ② 俭以养德 ③ 非澹泊无以明志 ④ 非宁静无以致远 2. 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

2. 急

1.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

明公你要建立功绩申明大义,保全福禄远离祸害,不应该\不适合跟他一起混.

2.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

刘表征召举荐他做属官,任祭酒一职,想把老婆的妹妹也就是小姨子许配给他.

3.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4.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彦,乃征为廷尉.

5.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自认为活不了多久了,刚好又被贬谪,自己的理念和抱负得不到发挥.

6.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吴起因此听说魏文侯贤明\开明,想去给他做事.

7.奇谈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相宜不能过也。

8.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征讨孙权,指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说:老子当年当顿丘县令,刚好23岁.想想那时候做的事,如今没有什么觉得遗憾的.你小子也23岁了,不能不勉励自己.

9.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植这家伙做事随性而为,不去严格要求勉励自己,喝酒没有个度.

10.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等到王羲之作了护军,他又苦求宣城郡守一职,王羲之没有允许.(这句可能不太正确)

11.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姓张的这个家伙在池塘边苦练书法,洗笔把水全污染变黑了.如果有人能够学他这样,未来不是没人能超越他.

12.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吕不韦在邯郸做买卖的时候,碰见他,对他感到可惜,心里想:"值得拥有的好货".

13.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如今公子你有兄弟二十多,你排在中间,没怎么受到宠爱,以后肯定会被派到其他诸侯国当质子.

14.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老大知道文天祥这家伙是到底不会屈服的,和老二商量释放他.小三就说了老文在江西起兵造反的事,结果就没放.

15.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足矣。

老子我身受宋家恩惠,当了个老二,你想我当二姓家奴.我呸.让我去吧.

16.尝叹曰:“知余素心者,惟中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17.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太忙了.先写这几个了.贻笑大方.哈哈.

3. 高中课外全部文言文的正文和翻译

目 录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腾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石钟山记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第三册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离骚(节选)孔雀东南飞(并序)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并序)山居秋暝登高蜀相书愤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声声慢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赤壁赋第四册逍遥游(节选)促织柳毅传(节选)第五册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其三)阁夜登岳阳楼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奕秋第六册报任安书(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屈原列传(节选)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泛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

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

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

4. 急求高一常考的课外文言文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而不悛。其子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搏雪而嬉,艾子见之,褫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艾子后语》

〔明〕陆灼撰

艾子有一个孙子,十来岁,懒惰顽皮不肯学习,艾子常用拐杖打他,但是他仍然不肯悔改。艾子的儿子只有这一个儿子,所以很害怕儿子受不了杖打掉,每次艾子教训孙子的时候,艾子的儿子都哭着求情。艾子愤怒地说:“难道我为你教育儿子不对吗?”反而打得越狠,艾子的儿子也无可奈何。一天清晨,天下起了雪,艾子的孙子玩起雪来,艾子看见了,脱了他的衣服,让他跪在雪中,结果被冻得直打寒战,看上去十分可怜。艾子的儿子不敢多说话,也脱了衣服跪在雪地上。艾子吃惊地问他:“你儿子犯错了,应该受此惩罚,你又为何这样做?”他儿子哭着说:“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笑着饶了他孙子。

5. 求一篇 高中程度的课外文言文,带翻译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人也。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巧,灵活。锻,打铁]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怨之。及是,言于文帝[即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谮,zèn,诬陷他人]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译文:嵇康字叔夜,谯郡轾人。轾地有嵇山,家在旁边,因而姓嵇。嵇康幼年失去父亲,有奇伟的才干,深远旷达不与常人一样。身长七尺八寸,言辞气质华美,有风度仪容,而土木形骸,不加雕饰,人们认为他有龙凤之姿,气质天成,十分自然。学习没有老师教导,博览而又一一精通,尤其喜好《老子》、《庄子

》。与魏宗室通婚,拜为中散大夫。常做养性服食的事,弹琴咏诗,自得其乐。他所交往的知心朋友只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后来参与他们的有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琅琊王戎,于是经常游于竹林,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

山涛将要升官,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于是写信与他绝交。这封信送出后,人们明白了不能使他受约束而屈致。

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饮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起诉,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钟会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种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这篇文言文出自《晋书?嵇康传》,你看行不?

6. 高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①天纵②。

一时待诏③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④。画惟红不易著⑤,进独得古法入妙。

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⑥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⑦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⑨?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⑩耳。

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⑾,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⑿,虽得待诏,亦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

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

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

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

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时,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

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

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

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

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使用罢了。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

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

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

(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进进《秋江独钓图》 (2)子巧托诸金 (3)斯必传矣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3)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 3.结合语境理解,“亦轗轲亡大遇”中的“轗轲”是什么意思? 4.文章最后作者把戴进的遭遇概括为“数奇”。

根据文意,你认为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戴进由“锻工”转而学画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参考答案 1.(1)进献 (2)之于 (3)这样 2.(1)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

(2)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 (3)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 3.坎坷不平,比喻不得志 4.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朝的画工妒忌戴进的才能,在皇上面前谗言诋毁他。

5.戴进认为,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单纯为稻粱谋,而是想借此使名声不朽。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艺术才能托之缣素,才能够托名不朽,所以弃工习画。

23.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②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③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⑤,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

请给出竹林七贤或者与之有关的成语。20条以上给采纳。

龙章凤姿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晋书·嵇康别传》中有:“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指仪表端庄美好、特别出众。

目送归鸿

也作“目送手挥”,任性自然、息息相别的样子。三国时期魏国,嵇康侨居山阳二十年,竹林七贤之一。其诗《赠秀才入军》中有:“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泰)玄。”体现出作者具有一种时空悠远,发奋上进,怡然处之,不枉此生的心态、意念。

怒目切齿

三国时期魏国刘伶《酒德颂》中有:“······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蜂起······”指对厌恶的事物愤怒到了极点。

卿卿我我

王戎,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县)人。晋武帝咸宁年间,王戎升为豫州刺史,担任建威将军,奉命讨伐吴国,进攻武昌,吴将杨雍等纷纷率领部下投降。王戎指挥大军挺进长江,吴将孟泰献出蕲春、邾县二城投降。吴国平定后,王戎晋爵为安丰县侯,后来做到尚书左仆射兼管吏部,还升任司徒,位列三公。古时候,“卿”多用于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王戎的妻子却经常用“卿”称呼王戎。起初王戎听了很不自在,说:“女人用‘卿’来称呼丈夫,按礼法来说是不恭敬的,以后可不要这样了。”他妻子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亲昵你,疼爱你,因此用卿来称呼你。我不用卿称呼你,谁有资格用卿称呼你)?”王戎听后一笑,就随她去了。后人渐渐用“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的相爱、和谐。

青白眼色

又称“青白眼”。三国时期魏国,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人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侨居山阳多年,善用青眼、白眼看人,对待礼俗之士用白眼(侧目相视),对待喜爱、志趣相投之士用青眼(正眼以对)。一次,嵇康的兄长嵇喜知道阮籍家有丧事,就来吊唁,哭哀甚悲。阮籍用白眼对他,嵇喜心中不悦,就回去了。嵇康知道阮籍家有丧事后,带着酒、夹着琴来看望。阮籍用青眼(正眼)、用酒肉饭菜热情招待。指待人接物爱憎分明。“青眼相看”指对人物喜爱、重视、优待。

窃窃私语

也作“窃语私议”。三国魏嵇康《家诫》中有:“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看到有人聚在一起议论别人的闲话短长,就离开他们,不要引起别人猜忌。窃窃私语指背地里、偷偷与人交谈。

阮咸之纵

《晋书·阮咸传》中有:“素幸姑之婢,姑当归于夫家,初云留婢,既而自从去。时方有客,咸闻之,遽借客驴追婢,既及,与婢累骑而还,论者甚非之。”指阮咸性情随意、不拘礼法,对爱情的执着态度。

山阳闻笛

又作“山阳邻笛”。魏晋时期,河内怀(今武陟西南)人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好友嵇康、吕安去世后,向秀被感怀思旧情绪缠绕,有撕心裂肺的痛楚。不久,山涛邀他再去洛阳应考做官。向秀考试后,折回山阳去看望嵇康故居,想自己与嵇康、吕安志趣相投,一同灌园打铁、游乐畅饮。如今,人各东西,竹木萧条,泉水凄然,又正好听到邻家传出的笛音,发音嘹亮,听起来却有凄凉、悲怆之感,故写下《思旧赋》,哀怨之情在心,又不能尽皆发泄出来。继而有“闻笛赋”、“ 山阳赋”、“山阳会”、“山阳泪”、“山阳笛”、“黄公酒垆”、“莫待山阳路,空闻旧笛悲。(南朝诗人庾信《寄徐陵》诗句)”等有关思念、凭吊贤人的词语典故出现。指怀念故事、故友以及美好事物的凄美状况。

山公启事

山涛,三国魏河内郡怀(今河南焦作武陟)人。司马昭当权时,山涛任吏部选曹郎,专门为朝廷选拔人才。他居选官职位十年,每遇到官缺,总是提前拟好几位人选,奏明司马昭,由司马昭挑选决定。山涛在每次选贤任能、甄选人才上报朝廷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标、贴出启事,把人才的简历、去向、分类、考核等情况写明。时人称之“山公启事”,说明山涛会做官、办事认真。

视丹如绿

三国魏郭遐叔《赠嵇康五首(第一)》中有:“思念君子,温其如玉。心之忧矣。视丹如绿。”指忧虑过度而视觉模糊、精神恍惚;引指喜爱某人,对他的缺点忽略不计、对他的优点看得更重。

虱处裈中

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中有:“且汝独不见群虱之处裈之中乎,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大吉宅也。”指庸人生活在狭小局促的环境中,不知危险、不见世面,苟且偷安。

事与愿违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中有“嗟我愤叹,曾莫能俦,事与愿违,遘兹淹留。”指事情的结果和预想不一致。

题凤在门

又称“适嵇命驾”。嵇康与吕安是好朋友,想念的时候,就会不远万里赶去相见。有一次,吕安来看望嵇康,正好嵇康不在家、嵇康的弟弟嵇喜出来接待,吕安不进门,只是在大门上题“凤”字后离去。嵇喜不明白,嵇康回来后说:“凤字由‘凡’、‘鸟’两字组成,比喻庸俗不高雅。”题凤在门有表面赞扬、暗地里讥讽之意。也说明贤人的性格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王戎识李

又称“辨李王戎”、“道边苦李”。三国时期,王戎(字濬冲)侨居山阳多年,竹林七贤之一。他七岁时曾与伙伴一起游玩,见到路边李树上多李子。伙伴们争相上前摘取,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王戎,他说:“果树在路边,还留有这么多果实,这李子必定是苦的。”大家尝后,果然是这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和峤同时丧母,两人都在家尽孝服丧。王戎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和峤哭得十分哀痛。晋武帝对大臣刘仲雄说:“你有没有常去看望王戎、和峤?听说和峤痛哭过甚,让人担忧呀。”刘仲雄说:“和峤虽然礼节周到,但神气不伤;王戎虽然礼节不周,但他是身心憔悴,精神受到很大打击,只剩一堆骨头支撑着身体。和峤行的是生孝,王戎行的是孝。陛下担忧的不应是和峤,而应是王戎。”后有“王戎支骨”、“鸡骨支离”、“鸡骨支床”典故流传,指因哀痛过度而神形消瘦、具毁或身体卧床不起。

心闲手敏

三国魏嵇康《琴赋》中有:“于是器冷弦调,心闲手敏······惟意所拟。”指技艺娴熟、得心应手。

小阮贤于大阮

阮籍与其侄阮咸同为竹林名士,时称阮籍为大阮,阮咸为小阮。指后代胜过前代。

萱草忘忧

三国魏嵇康《养生论》:“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指具有特殊美好情感的人或物能给人以安慰、解除忧烦。从《养生论》等作品说明嵇康对生命抱有热爱之情。

一行作吏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指一旦做了官。引指嵇康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的态度。

志同道合

三国时期魏国,向秀(字子期)怀郡人,小时候就与同郡的山涛相识,后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成朋友,行动举止相投,办事思想相近。曾与嵇康、吕安在洛邑或山阳锻铁、灌园。志趣迎合,世所少见。

竹林之游

魏晋时期,嵇康(被誉为凤竹、风竹)、阮籍(被誉为玉竹、雨竹)、山涛(被誉为佛肚竹)、阮咸(被誉为露竹)、刘伶(被誉为酒竹)、王戎(被誉为篁竹)、向秀(被誉为晴竹)、吕安(被誉为斑竹)以及孙登、王烈等人曾于山阳大地、竹林之下,品评古今,指点江山,纵情畅饮,不同凡响。正始九年(248年),嵇康25岁、阮籍39岁、向秀22岁、阮咸19岁、刘伶19岁、山涛44岁、王戎15岁,贤人三三两两或一二人聚会、优游、欢饮、畅谈,怡然自得。今辉县市山阳村留有“竹林寺”、“竹林泉”等七贤遗迹;焦作市百家岩景区留有“刘伶醒酒台”、“王烈泉”等遗迹;焦作市城区东部有不少山阳古城墙遗址。大夫拜松,贤人爱竹。后人以竹林之游指淡泊名利、坦荡优游的君子之交。

嵇康也成仙了,你知道吗?

《历代真仙体道通鉴》之嵇康篇

嵇康

嵇康字叔夜,向北山从道士 孙登 学琴,登不教之,曰:子有逸郡之才,必当戮於市。康遂别去,登乃冲升。康向南行,至会稽王伯通家求宿。伯通造得一馆,未得三年,每夜有人宿者,不至天明即。伯通见此凶,遂尝闭之。

至是,康留宿馆中,一更后乃取琴弹,二更时见有八鬼从后馆出。康惧之,微祝乾元亨利贞三遍,乃问鬼曰:王伯通造得此馆,成来三年,每夜有人宿者,总是汝八鬼杀之?

鬼曰:我非鬼,是舜时掌乐官,兄弟八人,号曰伶伦。舜受佞臣之言,枉杀我兄弟,在此处埋。主人王伯通造馆,不知向我上筑墙,压我问我。见有人宿者,出拟告之,彼见我等,自惧而,即非我等杀之。今愿先生与主人说,取我等骸骨迁别处埋葬。期半年,主人封为本郡太守。今赏先生一广陵曲,天下妙绝。

康闻知大悦,遂以琴与鬼。鬼弹一遍,康即能弹。弹至夜深,伯通向宅中忽闻琴声美丽,乃披衣起坐,听琴音,探怪之,乃问康。康答曰:主人馆中鬼,我今见之矣。伯通曰:何以见之?康具言其事。明日伯通使人掘地,果见八具骸骨。遂别造棺,就高洁处迁埋。

后晋文帝时,伯通果为太守,康为中散大夫。帝令康北面受诏,教宫人曲,康不肯教。帝后听佞臣之言,杀康於市中,康遂抱琴而。葬后开棺,空不见尸。

《晋书》云: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人。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铨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负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博览,无不该通。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於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於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着《养生论》。每思郢质,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别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入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大略云:闻道士遗言,饵木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乌,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叔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圆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束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日一缧绁,乃作幽愤诗曰:虽日义直,神辱忠沮,澡身沧浪,曷云能补。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枉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报。良久会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於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尔,因谱康欲助母丘俭,帝遂害之。

康将形束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宏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斩固之,广陵散於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初,康尝游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康善谈理,又能属文,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又作太师箴。《记纂渊海》云:南海太守鲍说,通灵士也。束海徐宁师之,宁夜闻静室有琴声,怪其妙而问焉。说曰:嵇叔夜。宁曰:嵇临命束市,何得在此?说曰:叔夜虽示终,而实尸解也。

下篇文章谈谈嵇康的师父孙登

大道家园—文始法脉—至真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