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起源 成语起源

班师回朝的意思解释-班师回朝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2025-10-05 01:55:49 6人已围观

简介1.李白《越中览古》原文阅读|赏析2.“三十功名尘与土”下一句是什么?3.“朕与将军解战袍”的下一句是什么?4.朕与将军解战袍下一句是什么5.历史上的赊刀人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会这么神秘?李白《越中览古》原文阅读|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其鹧鸪飞。  这是

1.李白《越中览古》原文阅读|赏析

2.“三十功名尘与土”下一句是什么?

3.“朕与将军解战袍”的下一句是什么?

4.朕与将军解战袍下一句是什么

5.历史上的赊刀人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会这么神秘?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阅读|赏析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其鹧鸪飞。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最初,吴楚争霸、干戈车骑充满江淮的时候,越国已悄悄潜入其间,联楚制吴,吴越结怨。后越又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了吴国争雄的劲敌。从公元前510年 (鲁昭公三十二年) 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槜李、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5年 (鲁哀公二十年) 越灭了吴,霸主中原。诗人瞩目越中江山古迹,所感慨的正是这一历史事件。

诗的首句点明题意。在吴越兴亡史中,以越王 “十年生聚”卧薪尝胆的事件最为著名。诗中却没有去追述这个为人热衷的题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以 “归”统领全诗,来写灭吴后班师回朝的越王及其将士。接下一句是对回师那个欢悦气氛的描绘。诗中只抓住一点,写了战士的锦衣还故乡,可留给人们想象的却是一个浩大的,热闹非凡的场面: 旌旗如林,锣鼓喧天,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满脸得意而又显赫的光辉。举城到处可见受了赏赐,脱去铠甲,穿着锦衣的战士,二十年的耻辱,一朝终于洗净,胜利的欢欣与胜利的沉醉同时流露出来。一个“尽”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图景。

果然,王宫里开始回荡起歌功颂德的乐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缤纷落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吴败越后,越王采纳大夫文种的建议,把苎萝山女子西施献于吴王,于是迷恋声色的吴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终日轻歌曼舞,纵情享乐,对世仇越国不再防范,使得越军趁势攻入,最后亡国自尽。吴国灭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当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食不加肉,衣不纹饰,精励图治的英雄本色,随着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丢得干干净净了。那么这样的繁盛又会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国的命运,诗人不去写了,一切道理已尽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转一笔,写了眼前的景色: 几只鹧鸪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好不寂寞凄凉。多么强烈的对比,只此一句便将上面三句的风景全部煞尽,盛衰兴亡自现。

前人评说此诗,曾提到“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沈德潜《唐诗别裁》),“用一句结上三句,章法独创”(查慎行《初白诗评》)。这些都是这首诗的匠心独运之处,此外还有更可贵的地方,在于用笔含蓄,全诗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情,而题旨已不着痕迹地完成,在对历史陈迹的凭吊中,既有对富贵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也不乏对历史问题的识见。是是非非,明眼人自可清楚。

“三十功名尘与土”下一句是什么?

这是岳飞在《满江红》词中的名句,后人于原意外,每用“三十功名尘与土”来感叹自己多年劳苦奔波,人海浮沉所成就的低微,一事无成也。用“八千里路云和月”每多含有自况壮行跋涉千里的豪情。

具体原文如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释义: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细雨刚刚停歇。抬头望眼四周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再来重新收复旧日河山,朝拜故都京阙。

赏析:

岳飞这首《满江红》,是很引人注目的名篇。

为什么这首词第一句就写“怒发冲冠”,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愤怒的感情?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作者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激烈的矛盾的结果。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从军。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接连获胜,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称之为“岳爷爷军”,并且传言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乘胜追击金兵,直至朱仙镇,距离北宋的京城汴京只有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大好的抗战形势,非常高兴,决心乘胜猛追,收复中原。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当时的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秦桧把岳飞看成是他投降阴谋的主要障碍,又捏造说,岳飞受诏逗留,抵制诏令,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将他害。岳飞被害时,才三十九岁。了解了这些情况,对这首词中充满的强烈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家建立功业的急切心情。开头这几句写在潇潇的雨声停歇的时候,他倚着高楼上的栏杆,抬头遥望远方,仰天放声长啸,“壮怀激烈”!啸是蹙口发出的叫声。“壮怀”,奋发图强的志向。他面对投降派的不抵抗政策,真是气愤填膺,“怒发冲冠”。“怒发冲冠”是艺术夸张,是说由于异常愤怒,以致头发竖起,把帽子也顶起来了。“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作者渴望建立功名、努力抗战的思想。三十岁左右正当壮年,古人认为这时应当有所作为,可是,岳飞悔恨自己功名还与尘土一样,没有什么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说不分阴晴,转战南北,在为收复中原而战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相同,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当时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斗争,显然起到了鼓舞斗志的作用。与主张议和,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投降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等闲”,作随便解释。“空悲切”,即白白的痛苦。下片写了三层意思:对金贵族掠夺者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殷切愿望;忠于朝廷即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靖康”是宋钦宗赵桓的年号。“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京城汴京和中原地区沦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去的奇耻大辱。“犹未雪”,指还没有报仇雪恨。由于没有雪“靖康”之耻,所以,岳飞发出了心中的恨何时才能消除(“臣子恨,何时灭”)的感慨。这也是他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原因。古代的战车叫“长车”。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北边。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理由之一就是根据上面这句话。因为岳飞讲“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即渡过黄河向东北进军,不会向西北进军的。“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不是岳飞的进军路线。因为对这句词的解释牵涉到这首词是不是岳飞写的问题,因而显得更为重要了。原来这是用典。《西清诗话》载姚嗣宗《崆峒山》诗:“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这两句诗是针对西夏讲的,所以用“贺兰石”。姚嗣宗是北宋人,岳飞借用这个典故,借用他要打败西夏的壮志来表达他要打败金兵的豪情,所以这句词没有问题。“山缺”,指山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壮志”,指年轻时的理想。“胡虏”是古代对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的称呼。“虏”,指俘虏。这里所谓的“胡虏”、“匈奴”,皆代指金贵族掠夺者。最后“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两句说,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时候,就去报捷。“旧山河”,指沦陷区。“阙”,宫殿。”天阙”,指朝廷。我国古代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都把忠于朝廷看作爱国的表现。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在激化,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期,“忠于朝廷”与爱国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岳飞在这首词中所表露的忠于朝廷的思想,是跟渴望杀尽敌人、保卫祖国疆土的壮志,密切结合着的。

从艺术上看,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风格豪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朕与将军解战袍”的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

朱厚_(明世宗)

《送毛伯温》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

朕与将军解战袍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从这时候开始皇帝就再也没有上过早朝。

朕与将军解战袍出自明世宗朱厚熜《送毛伯温》,全诗如下,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

白话译文:

将军你征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明亮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后一句,芙蓉帐暖度出自《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写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自明开国以来,安南屡叛不已。明剿抚并用,不能平息。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巾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这首诗是明世宗在毛伯温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远征安南时所作的送行诗。

“朕与先生解战袍”句中的“先生”,说明毛伯温将军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还有其“风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剑相斗,又能运筹帷幄。另外,世宗这里特以“先生”称之,是对毛伯温的赞誉之辞,是一位封建帝王对其臣子的褒奖和赞美。

历史上的赊刀人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会这么神秘?

历史上神秘的赊刀人,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现在消失不见了?

我相信很多小伙伴看到这个问题会一头雾水,这个所谓的“赊刀人”到底是个啥,我怎么听都没有听过?诸位不必心急,咱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存在了上千年的神秘组织,看看这些“赊刀人”究竟是干什么的。

正如我所说的赊刀人是一个存在了上千年的神秘群体,这个职业顾名思义就是一个让你赊账用刀的商贩。但若是仅仅如此也不至于让其如此神秘,奇怪的在于赊刀人的刀具都是只赊不卖。他们带着自己刀具走街串巷,遇到想要用刀的人家就将刀具赊出去,刀具给你,而且不收钱。仅仅留下一句预言,等到这个预言实现的时候,就是赊刀人回来找你要钱的时候。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挺有意思的,这种方式的交易的确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赊刀人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宋朝,而且大多数“赊刀人”都自称为鬼谷子的传人。在以前民间称这种交易为“卜卖”,赊刀人留下的预言称为“谶语”。说到这大家不免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不是白亏不赚的买卖吗?这赊刀人能否回本全看老天给不给面子吗?其实不然。

清朝咸丰年间曾经有一起赊刀人的事例,在浙江地带出现了一名赊刀人,他在奉化地区寻到了一位人家,赊出了自己的刀具。临走之前他说“等到大米从八十文每升,降到十八文每升的时候就回来收钱”。在那个时候大米这种每家必备的日常用品,价格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波动,所以当地的好百姓听到以后都觉得不以为然。没成想到了光绪初年,大米的价格还真就跌到了十八文每升,当地的百姓神乎其技于是就记载了下来。

赊刀人的预言有的在短期内就能实现,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才能实现。不过每当预言实现之后,赊刀人会回去以刀具原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钱收账。而民风淳朴的农村人家,不仅愿意付这个钱,一些大户地主甚至回馈以更多的报酬一表示自己对赊刀人的敬畏之心。

由于当时科技也不发达,人也比较迷信,对于这种常理无法解释的事情往往用鬼神之说来圆。这也是为什么赊刀人这个职业被历史覆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说白了赊刀人不过是一群特殊的商人,赚的头脑钱,尽管他们自诩为鬼谷子的传人但是可信度不高,也就算是一个噱头。

赊刀人和一年到头只呆在一个地方的农家老百姓不一样,他们走南闯北去各种地方,凭着自己的头脑进行分析。记录一些此处已经发生而其他地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赊刀人赚的就是这份钱,高风险高回报,毕竟如果“预言”应验了自己赚取高额的回报,就算没有应验也不过是赔了一把刀具而已。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明白了,这个赊刀人归根结底就是一群头脑聪明的商贩,利用农村信息交流不便捷的特点。通过鬼谷子、预言等超脱常理的话题来营造神秘色彩,再加上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因为人们往往记住那些已经应验的预言,那些没有应验预言大家也就忽略了。就这样赊刀人是预言家的流言越来越多,这个职业也因此在历史长河的一角得以存留。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赊刀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首先人们整体素质提高了,不再相信封建迷信的事物,其次如今农村的发展十分迅速,网络通讯、电子设备普及,让人无论何时何地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全国各地的新闻。赊刀人赖以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少,除了偏远山区,几乎看不到这个职业游走在农村的大街小巷了。反正我这一辈是没有见过,到是问起父辈他们对此还有些印象,不过老人家的话匣子一打开各位小伙伴可就有得听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