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哪一个_讳疾忌医什么意思君王是谁

2024-12-17 15:37:26 29人已围观

简介1.“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2.求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白话文)3.成语典故"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指以下哪一位 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形容的就是一个人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那么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典故中的君王是谁?其实历史人物大家也都十分熟悉,他们就是扁鹊和蔡桓公,蔡桓公是里面的君王

1.“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

2.求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白话文)

3.成语典故"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指以下哪一位

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形容的就是一个人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那么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典故中的君王是谁?其实历史人物大家也都十分熟悉,他们就是扁鹊和蔡桓公,蔡桓公是里面的君王,而蔡桓公最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直接病死了。

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说的就是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蔡桓公有病需要医治,但是蔡桓公相信自己没有病就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几次扁鹊依然这样说但是蔡桓公依然没有放在心上,而到了后面,扁鹊看到了蔡桓公直接就跑了,蔡桓公追问扁鹊是怎么回事,扁鹊说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果然没多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这是战国时期韩非的一篇寓言故事,在故事中,蔡桓公一直相信自己没有病,所以坚持不让扁鹊给自己看病,本来自己有好几次机会都是可以治疗自己的疾病的,但是因为自己有讳疾忌医这个行为直接就导致了自己最后病死了。

虽然是历史故事,但是在历史上扁鹊和讳疾忌医的蔡桓公都是真实存在的。扁鹊是我国历史上十分伟大的名医,甚至被后人称为神医。扁鹊对中医的贡献十分大,尤其是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但是扁鹊再神通广大自己的患者如果不配合治疗那么也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了。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说的是蔡桓公不喜欢医生,后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现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讳疾忌医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一般都会造成更大的问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做讳疾忌医的人。

“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

讳疾忌医典故中的君王是蔡桓公。

这个典故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蔡桓公因不信任扁鹊而拒绝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加重并死亡的悲剧。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因为疑虑或不信任而忽视疾病的治疗,强调了对医治的珍视和信任的重要性,也成为警示君王不能讳疾忌医、明哲保身的典范。

求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白话文)

扁鹊 扁蔡桓

侯鹊是古代一位名医。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成语典故"讳疾忌医"中的君王是指以下哪一位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

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讳疾忌医”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

扩展资料:

“讳疾忌医”这个故事中,如果说桓侯有“讳疾忌医”的主观意愿,那么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表明或暗示这一点的呢?没有。除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这个地方可以看出蔡桓公知道自己有病,其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出蔡桓公觉察到自己有病。

况且,蔡桓公一“体痛”即刻就“使人索扁鹊”,根本谈不上“忌医”!其一“索”字,更可知其求治之心之切。其实扁鹊第四次进见,“望桓侯而还走”,这个反常的举动引起了蔡桓公的注意,“故使人问之”,透露出他疑虑自已可能果真有病,这一点也说明他是不“忌医”的。

再以常理度之,常人如果真不知道自己有病,身体无明显“贵恙”,大抵也不会轻易相信医生的劝告,并多会怀疑医生的用意,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于癌症(一旦察觉,多是晚期)。当然,扁鹊是神医,蔡桓公应相信他。

可他的地位使他养成的脾性加上他自己确实没有察觉自己有病,发病前拒医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如此,也只能说他是一个盲目自信、不进忠言的狂徒而已,实在算不上由“讳疾”而“忌医”之人。再者,以其地位之尊,应该不会视自己的性命如儿戏。

若真察觉到自己有病,即便再有难言之疾,也大可“秘使人治之”,大不了,自己刀下又多一冤魂耳,何必“忌医”?何曾见过明知自己有病而拒医丧命之君王?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讳疾忌医”不是出自“扁鹊见蔡桓公”,蔡桓公也不是“讳疾忌医”之人。

百度百科-讳疾忌医

B.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

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o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