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_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以内

2024-11-03 16:43:25 21人已围观

简介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_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以内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1.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2.齐国成语故事3.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有哪些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介绍

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_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以内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2.齐国成语故事

3.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有哪些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介绍

4.齐国成语典故

有关齐桓公的成语故事介绍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关于他的故事自然有很多,那齐桓公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学习啦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齐桓公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齐桓公简介 ,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伐鲁的故事

        齐桓公时期,因为早年和鲁国的仇恨,几次攻打鲁国,鲁国人都依靠自己的勇气智慧保住了自己的国家,而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过人的胸襟气魄。在《吕氏春秋》之中就列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年,齐桓公攻打鲁国,齐国强盛,鲁国难以抵抗,所以一直不敢迎战,反而是在离都城五十里之外的地方划下界限,希望成为齐国的附庸来躲过这一劫,齐桓公应允了,之后就要谈判。当时鲁国的大臣曹刿对鲁庄公说:“您是希望死了又死呢?还是希望活了又活呢?”鲁庄公不明白他的意思就问他这是什么话呢?曹刿自信的说:“听我的就能国家安定,百姓富强,这就是活了又活;要是不听我的,国家危难,您也过不好日子,就是死了又死。”于是鲁庄公也就听曹刿的决定拼一把。

        第二天去结盟的时候,鲁庄公和曹刿身上都偷偷摸摸的藏了武器(当时谈判都不先检查身体,搜下身什么的吗?动不动有刺客太随便了吧。)进去之后鲁庄公直接就趁齐桓公准备不足一手抓住齐桓公,一手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悲痛的说:“鲁国现在领地这么小了,可能很快就活不下去了,还不如死了算了。”曹刿阻拦了管仲等人,鲁庄公请求双方以汶水为界,要不然他就自杀,于是齐桓公就答应了。会议结束之后,齐桓公又想赖账,但是管仲等人劝齐桓公还是遵照约定来,认为这样虽然土地少了,但是得到了威信,反而是利大于弊。

        齐桓公得宁戚的故事

        自古以来各朝各代能力出众的人数不胜数,虽然大多数并不像诸葛孔明等人那样才能人品样样俱佳,但是能力不差的人一点都不在少数,而身为一个君主,齐桓公能够不拘小节,任用这些虽然品行略有缺陷,但是才能出众的人,因此得以成就霸业,这里要说的就是宁戚。

        宁戚这个人才能非常出众,在齐桓公任用管仲欲要拜他为相的时候,管仲就说了光靠我一个人是很难成事的,想要成就大业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向齐桓公推荐了五个大才,这其中他就有说到比起增加人口增加粮草我不如宁戚。于是齐桓公非常渴望得到宁戚的帮助,而恰好宁戚也想要见齐桓公。

        宁戚虽然想见齐桓公,但是他很穷,没办法得到举荐,就替商人赶车来到齐国,晚上住在了齐国的郊外,当时齐桓公正好在郊外接见客人,就让路上的货车都让让,宁戚看到了齐桓公,莫名地感到悲伤,就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谣,齐桓公听到之后就让人把宁戚找来,打算明天接见他。第二天宁戚见到齐桓公之后,一展所长,将自己治理天下的观点说给了齐桓公听齐桓公简介 ,齐桓公一听觉得宁戚确实是一个人才,所以就打算任用他,但是群臣还有人让齐桓公再去打听打听宁戚情况的,但是齐桓公觉得去打听一个人肯定是担心他有什么毛病,但是为了一点小的缺陷就放弃了他的大才这是不值得的,所以坚持任用他。正是齐桓公这种不拘小节的用人态度才造就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猜你感兴趣:

        1.关于齐桓公九合诸侯的故事

        2.关于齐桓公的故事有哪些

        3.齐桓公的成语典故

        4.描写励志的成语故事

        5.关于齐桓公的成语

齐国成语故事

        任人唯贤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有哪些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介绍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噜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尉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例如一个商人因贪图眼前之利,盲目推销劣货,但消费者却不去上当,于是这个商人货物积滞,周转不灵,而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又如一个球队,因为球员间合作得不紧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脚乱,以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

       “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

       “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

       “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

       “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一发千钧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评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火树银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会享乐的一位皇帝,虽然他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么佳节,

       他总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铺张一番,供他的游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扎起二

       十丈高的灯树,点起五万多盏灯,号为火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就拿这个做题目,写了一首

       诗,描绘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诗约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来。游妓皆■季,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首诗把当时热闹的情况,毫

       无隐瞒的描写出来,好像活跃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句成语是形容灯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树银花的样子。所以现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会在夜间举行,灯光灿烂,都用这句话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与。这时,

       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

       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

       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

       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

       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

       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

       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

       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

       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

       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

       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

       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

       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娈的情况告诉也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材仅是

       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

       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

       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

       山”。

       司空见惯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齐国成语典故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介绍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国君,他的崛起称霸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一幕,受到了后来无数能臣的赞叹。齐桓公的奋斗让齐国从混乱的内斗之中崛起,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他自己也被称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画像

       早在齐桓公还没有上位的时候,他的父亲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内政混乱,齐桓公的师傅感觉到当时齐国可能会发生大乱,就带着他先逃到了一个小国里。后来齐襄公被杀,齐国陷入到混乱之中,齐桓公受到了别人的邀请回国,他的哥哥同时也回到了国内,当时他哥哥公子纠让管仲带人堵截齐桓公,管仲一箭射去,齐桓公假装出事身亡,于是公子纠就放心了,慢慢回去。

       在公子纠慢慢悠悠回国的时候,齐桓公装死骗过别人,匆匆忙忙的回国,在齐国内部的支持下,成为了国君,并且讨伐公子纠所在的鲁国,让鲁国人畏惧杀死了公子纠,之后不计前嫌的任用管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齐国的国力提到了巨大的提升。他积极增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的实力,并且重视农业的发展,鼓励生育,减少税收,使得齐国的人口数大大增加,同时颁布法律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私田农的生产利益,吸引了很多的别国人民来到齐国定居,增加了齐国的国力。

       同时齐国大肆征兵,规定每家每户都得有人服役,所以齐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使得齐国崛起成为了当世霸主。

       关于齐桓公的成语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老马识途的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是谁详细介绍

       齐桓公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有名的君主,他最先实现了称霸,引领了春秋时期的时势变化,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齐桓公都是人们心中的贤人,如果要说一个国君出色贤能就经常把他比作齐桓公。

       春秋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对于齐国是至关重要的,在他之前,齐国经过齐襄公时期的动乱,国力大减,但是幸好齐国的底子还在,优势的地理位置和较大的土地让齐国有着崛起的资本。在齐桓公上位之后,他选贤举能,任用管夷吾为相,积极改革,推行军民合一的制度,改变经济政策,使得齐国国富民强,而且根据当时中原地区受困于四方蛮夷骚扰的局面,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主动的帮助其他国家对抗戎狄的侵略,获得了大小诸侯的信赖。

       同时齐桓公积极地和大小诸侯联合结盟,是当时最早当上盟主的诸侯,因此在声势和威望上都非常高,超过了当时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等大国,成为了中原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开启了诸侯争霸的新篇章,被后世人称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是他的晚年比较昏聩,因为被一些小人“无私”的杀子、自宫等行为感动,重用这些无能小人,最后导致了国家动乱,社会不安,等到动乱结束的时候,齐国已经不复鼎盛之势了,而他自己也饿死在了这场席卷了宫廷的动乱之中。

       齐桓公之死到底是何原因

       齐桓公一生霸气冲霄,威震一世,谁能想到晚年的时候齐桓公竟会如此凄凉,甚至沦落到被人囚禁活活饿死的地步,那么齐桓公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又是为什么会落到这么一个悲惨的下场呢?

       齐桓公晚年被小人蒙蔽

       齐桓公前半生可以说是英明神武,但是就像绝大部分前半生丰功伟绩,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的人一样,齐桓公到了晚年也要干出点让人惊叹的事情来。晚年时候的齐桓公不再像年轻时候那么英明神武,开始变得昏聩无能,而且随着管仲的身死,一大批老臣也相继去世,齐国上下竟然短时间内没有了丞相的人才,于是奸邪小人开始趁机作乱,易牙、竖刁等人受到了齐桓公的重用。

       这些人和齐桓公的感情其实也不差,其中易牙和齐桓公的交情甚至让人毛骨悚然。据说当时齐桓公一次无意间跟易牙说到自己这一生什么美食都吃过了,但是唯一没有吃过的就是婴儿肉,本来只是随口一说,无心之谈,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易牙把这话记下了,回家之后把自己的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给清蒸了送给了齐桓公,这也让齐桓公更加信任他,但试想这么一个为了自己取悦君王能够杀死自己儿子的人怎么能够算得上是忠臣呢。果然后来齐桓公老了,管仲等人去世以后,易牙和其他的一些奸臣联合起来把齐桓公“请”到了一个小房子里,监禁着他,而他的儿子们都忙着争夺皇位根本没工夫管他,所以曾经叱咤风云的齐桓公竟然在这么一个小黑屋里面活活饿死了。

       齐桓公好服紫的故事介绍

       齐桓公好服紫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经典寓言故事,这则故事中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霸主齐桓公的一个小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阐述了上位者的言行举止对于下面的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告诫当权者应该谨慎行事。

       齐桓公好服紫

       据说齐桓公很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全国上下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齐桓公一出门整个世界都紫色的,时间一久他的脸色也“紫”了,而且当时在齐国五匹没染色的布都换不来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终于审美疲劳了,觉得这种现象非常不合适,所以就问他的心腹管仲:“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现在紫色的布这么贵,这个城市的人依旧还喜欢穿紫色的衣服,该怎么办呢?”

       管仲知道齐桓公想要让国家里的人不再这么执着于紫色的衣服,于是就对齐桓公说:“你可以试着不穿紫色的衣服,并且对身边的近臣说不喜欢紫色衣服的味道,这样就会好的。”齐桓公照做了,果然没两天,全国上下就再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公众人物,尤其是国家的***物,他的喜好对于下面的人,对于老百姓们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个***物或者说像是现在的艺人这样的公众人物,必须对于自己的言行负责,必须充分考虑到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否则不只是容易招来网友的谩骂,要是有不合适的举动被崇拜他们的人学了,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

       齐桓公为什么放弃伐楚

       齐桓公伐楚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件历史事件,对于当时的格局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最后却没有演变成惨烈的战争,而是一场双方外交智慧的博弈,从中能够充分展现出古人的外交智慧。

       齐桓公引兵伐楚

       当时是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继位的第30个年头,他率领着诸国的联军先是击溃了蔡国。然后又起兵攻打楚国。当时的楚国国君是楚成王,他看到齐国大军来袭,声势浩大,知道不能力敌,就带着军队出来迎接,同时派出自己的使者前去谈判,楚国的使者问到:“齐国远在北方,和楚国相距甚远,齐楚根本是遥不可及,为什要来讨伐我国呢?”齐桓公让管仲回答说:“曾经周国的召康公曾经给了我国国君讨伐诸侯辅助周王朝的权利,而现在出国进贡的贡品不足,天子祭祀的物品有所欠缺,所以我们来追究责任,而且昭王南征来到楚国就没有回去,所以前来询问。”

       使者回答说:“这次上供失误是我们的责任,以后一定不会出事,至于昭王并没有在楚国领地。”之后双方对峙了几个月,都不想轻起事端,就想要讲和,楚成王就派屈完去齐国的军营之中谈判,齐桓公邀请屈完一起阅兵,这是在向他炫耀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后齐桓公说:“我们两国重新和好怎么样?”之后齐桓公又说:“我们的军队如此之多,如此强大,什么城池攻不下来。”屈完反驳道:“如果使用仁义,那么天下没有不臣服的诸侯,如果使用武力,楚国地势险峻,又有汉水护城,你们军队再多也难有成效。”于是双方签订了契约,齐桓公就离开了。

       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好了,今天关于“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关于齐国的成语故事20字”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