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中国成语故事连环画纸上谈兵_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视频

2024-11-03 16:51:05 22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成语故事连环画纸上谈兵_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视频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中国成语故事连环画纸上谈兵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1.成语故事之纸上谈兵2.纸上谈兵成语典故3.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4.纸上谈兵的故事成语故事之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

中国成语故事连环画纸上谈兵_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视频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中国成语故事连环画纸上谈兵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1.成语故事之纸上谈兵

2.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3.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4.纸上谈兵的故事

成语故事之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下面是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简拼:zstb

        成语字数:4个字

        感彩:纸上谈兵是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公元前2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进,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进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进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进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进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进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进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成语典故

       纸上谈兵说的是赵括。

       当时赵国和秦国打仗,赵括在赵王面前大谈用兵之道。赵王把他派到战场上后,他的那一套完全不中用。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这个成语:“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现代作家林汉达和曹余章编著的《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百度百科——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故事: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 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抵挡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成语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例句:

       1、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2、学习上光会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3、今天我们就先来纸上谈兵,利用地图来摹拟战况。

       4、小明喜欢足球,不过他是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踢。

       5、我认为,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能纸上谈兵。

       6、缺乏实地考察的计划都只是纸上谈兵。

       7、对于我们的学习计划不能纸上谈兵,要实是求事。这样才达到预期目的。

       8、你如果要改变纸上谈兵的习气,得到实务中去多磨练。

       9、眼前环境不允许我们有所动作,所以再好的建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10、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11、要成功就得付诸实行,单靠纸上谈兵是不行的。

       12、我最讨厌那种纸上谈兵没有实际能力的人。

       13、事情在筹备阶段难免纸上谈兵,但接下来得要实干了。

       14、大家动手干吧,不要纸上谈兵,浪费时间了。

       15、有些学者只会纸上谈兵,他们的理论在实际中却毫无价值。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如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世以此故事作为历史典故,总结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

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1

        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春秋时,有一年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在廉颇的指挥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抵抗。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下令坚守营垒,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秦军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难于对付,这样持久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草包。赵王正因廉颇没有速战速胜而不满,听了谣言信以为真,忙派赵括接替廉颇,哲理名言。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读了不少兵书,聪明而很有口才,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是他!”

        当时赵王派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如何可行!”(参看“胶柱鼓瑟”)

        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去长平换回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就把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被大批更换。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围住。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

关于纸上谈兵的故事2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4]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好了,今天关于“中国成语故事连环画纸上谈兵”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中国成语故事连环画纸上谈兵”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