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成语讳疾忌医的故事_酷故事_成语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是谁
2024-11-03 16:59:21 25人已围观
简介1.讳疾忌医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2.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 典故中的君王是谁3.讳疾忌医的典故.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如下:春秋时期,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几天,便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断定这是假死,
1.讳疾忌医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2.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 典故中的君王是谁
3.讳疾忌医的典故.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如下:
春秋时期,蔡国有个著名的民间医生,叫秦越人。他周游列国,热心为百姓看病。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国家,见一家死了人,尸首已放了好几天,便问明病人临死前的症状,断定这是假死,还能救活。
他先给病人扎了针,然后灌下药,稍侯片刻,死人居然活过来了。全城的人都十分惊讶,称他是神医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的名声从此传布列国,他的真名反被人们忘却。
蔡国国君蔡桓公听说自己的国中居然出了如此赫赫有名的人物,很想见见,便命人布告四方。扁鹊见到布告,忙去晋见桓公。
他在桓公面前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主公有病,现在病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到:“我身体很好,没有病。”
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左右冷笑道:“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这才容易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看着桓公的脸色,他忧郁地说:“主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和血脉里,如果再不医治,病情就要恶化了。”蔡桓公心里十分不乐,扭转头,竟是不理。扁鹊只好退了出来。
讳疾忌医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B.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读音còu,皮肤表面的纹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
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cou)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 典故中的君王是谁
“讳疾忌医”与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喻老》。该成语的意思是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1、扁鹊,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
2、蔡桓公,据考证应该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谥号为“齐桓公”,史称“田齐桓公”或“齐桓公午”。本名田午,史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
讳疾忌医的典故.
讳疾忌医这个成语形容的就是一个人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那么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典故中的君王是谁?其实历史人物大家也都十分熟悉,他们就是扁鹊和蔡桓公,蔡桓公是里面的君王,而蔡桓公最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直接病死了。
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中说的就是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蔡桓公有病需要医治,但是蔡桓公相信自己没有病就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几次扁鹊依然这样说但是蔡桓公依然没有放在心上,而到了后面,扁鹊看到了蔡桓公直接就跑了,蔡桓公追问扁鹊是怎么回事,扁鹊说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果然没多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这是战国时期韩非的一篇寓言故事,在故事中,蔡桓公一直相信自己没有病,所以坚持不让扁鹊给自己看病,本来自己有好几次机会都是可以治疗自己的疾病的,但是因为自己有讳疾忌医这个行为直接就导致了自己最后病死了。
虽然是历史故事,但是在历史上扁鹊和讳疾忌医的蔡桓公都是真实存在的。扁鹊是我国历史上十分伟大的名医,甚至被后人称为神医。扁鹊对中医的贡献十分大,尤其是奠定了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但是扁鹊再神通广大自己的患者如果不配合治疗那么也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历史人物是谁了。这个成语原本的意思说的是蔡桓公不喜欢医生,后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怕别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现在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讳疾忌医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一般都会造成更大的问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做讳疾忌医的人。
“讳疾忌医”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典故如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译文: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扩展资料:
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扁鹊,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
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并带领弟子到各地行医,因其医术高明,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并且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杀死。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