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为什么是大行皇后_大行皇帝

2024-11-03 16:40:58 17人已围观

简介1.历史上的大行皇帝、皇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2.大行皇帝的相关3.大行黄帝后面是谁4.对清朝皇帝的称呼以什么为原则5.清朝皇帝死后棺椁停放多久放入地宫大行皇帝念xing。大行皇帝是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在皇帝去世直至谥号、庙号确立之前,对刚去世的皇帝的敬称。“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大行皇帝的谥

1.历史上的大行皇帝、皇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

2.大行皇帝的相关

3.大行黄帝后面是谁

4.对清朝皇帝的称呼以什么为原则

5.清朝皇帝死后棺椁停放多久放入地宫

大行皇帝念xing。大行皇帝是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在皇帝去世直至谥号、庙号确立之前,对刚去世的皇帝的敬称。“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大行皇帝的谥号、庙号一旦确立,就改以谥号或庙号作为正式称号,不能再称“大行皇帝”。最早见于《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皇帝: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历史上的大行皇帝、皇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

大行皇帝是中国古代,在皇帝去世直至谥号、庙号确立之前, 对刚去世的皇帝的敬称。

“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大行皇帝的谥号、庙号一旦确立,就改以谥号、庙号来作为他的正式称号。其最早见于《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大行皇帝的相关

历史上的大行皇帝、皇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

在历史上你知道历史上的大行皇帝、皇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身份吗我们一起来聊聊吧。

皇太后,指的是自己的儿子辈当上了皇帝,再加一个太呢,就是自己的孙子辈当上皇帝,自己又涨了一辈。由于牵涉到皇后正室、嫡母、生母等问题,所以太皇太后也不一定就是皇帝的亲奶奶,但从皇位的宗法继承上来说,到了孙子辈的当上了皇帝,自己就可以尊称太后太后了。何况,历史上大行皇帝没有选定继承人,或者行?正常?废立之事时,多是以太后懿旨之名。这似乎说明,太后是作为先帝留在人间的代言人的地位而存在的?。

孝庄太皇太后原名木布泰,出身于科尔沁大草原,是科尔沁亲王的掌上明珠,当时清朝刚刚建立不久,为了在京中站稳脚跟,急需要草原力量的支持,君王皇太极在迎娶哲哲皇后之后,又派人到科尔沁草原求娶木布泰。出于利益考虑,科尔沁亲王答应了这门亲事,就这样年仅十六岁的木布泰远嫁到京城,她没有像其她陪嫁女子一样哭哭啼啼,反而积极主动的融入京城的生活。皇太极突然驾崩之后群龙无首,朝中大臣乱成一团,此时的木布泰派人面见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像他详细的分析了厉害形势,之后多尔衮扶持福临登基为帝,木布泰成为孝庄太后。

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在之后的治丧中,道光帝完全按照典仪礼制,以孝子的的身份,哀恸哭号、席地寝苫,并?供奠行礼,哭必尽哀?,诸王公大臣们屡次劝慰,道光帝也毫不动摇,继续履行丧仪。

皇太后是先帝之后,太后只是她活着的尊称,待她殡天,也是要尊为大行皇后、XX皇后(谥号)而享有先后的地位,面对一个预备役先后,你自称是臣有和不妥。毕竟,过去她做皇后,你做太子,你是臣;将来她做先后,你做今上,你还是臣;如果偏偏她活着的这几年你不给她当臣,这多让强迫症的人难受啊。他和孝庄皇帝有很多政治见解不同.

经过以上大概的讲述你都明白了吗。

大行黄帝后面是谁

1.梓宫:君王的棺椁以梓木制成,因而得名。

2.大行皇后、大行皇太后、大行太皇太后:和大行皇帝相呼应,分别是对死后且谥号未确立之前的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称呼。

3.嗣皇帝:嗣位的皇帝。

4.大行天皇:日本天皇死后的称呼。

5.先行殿下:朝鲜半岛古代君主死后且谥号、庙号未确立之前的称呼

对清朝皇帝的称呼以什么为原则

大行皇帝后面没有人。

大行皇帝是个人称谓名词,指中国封建帝制时代皇帝死后、谥号设立前的称谓,从《后汉书安帝纪》。“大线”是永远离开的意思。

大行皇帝的谥号和庙号一经确立,即改为谥号或庙号作为官衔,不能再称为“大行皇帝”。

最早见于《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万古长青。”

清朝皇帝死后棺椁停放多久放入地宫

清朝十二个皇帝,这十二个皇帝有不同的提法,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

清王朝的统治者虽然并非汉族,但却极为尊崇汉儒文化,并最终把中国的封建制度推向了极致。因此,清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更为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举止、称为、言谈极有分寸。特别是对皇帝或皇太后,更要符合礼仪制度,稍不注意就会失仪,轻者要罚俸,重者还会丢官,甚至判刑。

清朝12位皇帝,除末代皇帝宣统之外,每一位都有五种称谓,分别是他的名字、庙号、谥号、年号、去世后入葬前的称呼。那么,在不同的场合,12位皇帝究竟该怎样称呼?每一位皇帝所拥有的众多名称究竟又是如何命名的呢?

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源于殷代,一直到清代。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

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

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

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

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

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

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

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

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

宣统,他就没有庙号。

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

二,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

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

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

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

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

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

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

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

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

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

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

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

十二,宣统没有谥号。

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高皇帝” 二十九个字,这二十九个字在当时来说,写他的册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庙上祭祀的时候,书写一个字不能错,如果错了,官员或者受到惩罚或者革职,甚至于论斩。这二十九个字是清朝所有皇帝里头字数最多的,其他有的二十七个字等等。那这二十九个字不好记,努尔哈赤最关键是五个字,就是“太祖 高皇帝”,实际上属于他的就是三个字因为“皇帝”那两个字每人都有,单独属于努尔哈赤的“太祖 高”,就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的特点。这个“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说她是高皇帝的皇后,这是皇帝的谥号。

在大清王朝诸位皇帝长长的庙号与谥号的背后,浓缩着他们一生的文治武功,张显着他们君临天下的威严,同时也深深寄托了他们的继承者,以及皇族子孙们对先辈的怀念、追忆。这样的称谓已经不仅仅是成为本身,它似乎成为一部浓缩版的历史。然而,令我们困惑不解的是,在这12位皇帝复杂的庙号与谥号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那些诸如“康熙”“雍正”“乾隆”等的这些我们所熟悉的称呼,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三,年号。在过去没有公元纪年,那怎么来纪年呢?从殷代开始用干支纪年,譬如说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等。干支纪年有一个缺陷,就是六十年一轮回,当代人可能只碰到一个甲午,顶多碰到两个甲午,120年。人类历史长河,中国历史长河有文字记载几千年,那若干个甲子怎么办?所以后来又想了个办法,就叫做帝王纪年,每个帝王他要有年号来纪年。

那清朝皇帝年号纪年,太祖年号“天命”,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天聪”和“崇德”,底下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就是我上次讲过的,“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就是十二个。但是有一条,就是皇太极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叫“崇德”,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三个年号。过去把一个年号叫一朝,这样清朝十二个皇帝就出现了十三朝,所以《清宫十三朝演义》就是说的十三朝,但是年号是十三,皇帝是十二个。清朝的年号,因为康熙它是年号,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号,可是我们现在就一说康熙就不是年号,就变成这个人了。严格说起来康熙是年号,玄烨是他的名字,那康熙这皇帝怎么办?严格说起来应该说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但是已经习惯了,约定俗成,一说康熙也可以代表年号,也可以代表这皇帝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了,也就只好这样了。

再说大行皇帝。大家看电视剧经常提到大行皇帝,怎么回事?就是这个皇帝死了,入土之前,新的皇帝还没有举行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已经死了这个皇帝怎么称呼?他死了,有个称呼叫“大行皇帝”。活着的时候,皇帝如果电视剧上出现大行皇帝,那在当时肯定是要杀头了,他正活着做皇帝,你说他死了,你当然要杀头了。所以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和大行皇帝,这些称谓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随便叫的,是有一定规矩的。

据记载,每个皇帝的谥号都有两个字,一个是“天”字,一个是“运”字。

太祖承天广运,

太宗应天兴国,

世祖体天隆运,

圣祖合天弘运,

世宗敬天昌运,

高宗法天隆运,

仁宗受天兴运,

宣宗效天符运,

文宗协天翊运,

穆宗继天开运,

德宗同天崇运。

都带一个“天”一个“运”,就是皇太极例外,有“天”缺一个“运”字,因为当时还不太规范。为什么?天很重要,清朝很重视天,努尔哈赤年号叫“天命”,重视天。《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共有)83875个字,其中“天”字出现312次,就说明重视天。他的运气从哪儿来?他们认为从天而来,奉天承运,所以每一个皇帝谥号里面都带某天某运,这是清朝谥号的一个特点。

皇帝在一个封建国家从来都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他的名字同样也应是独一无二、尊贵无比。然而,在人口如此众多,疆域如此辽阔的大清王朝,怎样才能做到不会有人和皇帝起同样的名字呢?在当时,究竟又取了怎样的办法来保护皇帝名字的尊贵呢?

二,皇帝名讳。清朝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但是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的时候,“努尔哈赤”分着写都不避讳,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这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都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但是有一条,《实录》、《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这个名字的时候,上面盖一个黄签,上面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的意思,字并不改。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别严格强调皇帝名字的避讳。

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时期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并不复杂,但随着清朝入关、定顶北京之后,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就变得极为复杂和繁琐,并且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国法礼仪。那么,究竟为何本是简单之事却变得如此繁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清朝的宫廷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这其中的繁琐,究竟又到了怎样的地步?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不可以这样写,你要考进士答卷,“玄”字这么写肯定名落孙山。怎么写呢?最后这笔讳缺,避讳不写,这一点不写,“玄”字这还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玄”字,麻烦在哪儿呢?就是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 “金”字,“氵”,“丝”字等等,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最后这一点,叫讳缺,缺这笔。如果不缺,那么您这进士肯定就考不中,这是“玄” 字。玄烨还有个“烨”字怎么办,康熙名字玄烨这个“烨”,左边一个“火”字,右面一个中华的“华”字,繁体字的,写“玄”字的时候最后这笔讳缺,缺了, “烨”字最后这一笔、这一竖不能写。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后,凡是写“玄”“烨”的时候,必须把“玄”字这点讳,把“烨”字最后这笔讳了,这叫皇帝名讳,这是康熙。

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这个“胤”,赵匡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禛”两个字,还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禛”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在雍正朝,雍正朝之前的刻的书写的字都不要改,因为往前改那就没完了,就是从雍正登上皇位那天开始,“胤”“禛”这两个字就要避讳了。那有人问了为什么雍正叫“胤禛”,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时候做一个规定,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 “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这不就避讳了吗,这是雍正朝。

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繁复的皇帝名讳,对文字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巨大障碍,也是的民间正常生活中的通信、记录变得非常麻烦。包括在这三朝之后的继任皇帝们,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从乾隆皇帝为他的儿子嘉庆帝命名开始,清朝的皇帝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既可以避去皇帝的名讳,维持的尊严,又可以消除文字使用的麻烦。那么,他们究竟取了怎样的办法能够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呢?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 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颙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

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 “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这样相近。这样,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这一点不写,这一点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个变通,变成一横一竖,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到这个时候,“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这样来敬避一下,这是第三个时期,嘉道时期。

在嘉庆与道光皇帝之后,他们的继任者仍旧觉得这样的皇帝名讳在日常的使用中还是有着诸多的不便。于是,从咸丰帝开始,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并最终形成了定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绵、奕、载”嘛,“奕詝”。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詝,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 “詝”字。“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

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载淳。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载淳,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二个字,载淳的“淳”跟“亨”字读那个音,换一个写法,载淳的“淳”这么写,这么来表示避讳。

再底下就是光绪,“永、绵、奕、载”嘛,光绪是“载”字辈,光绪的载湉,也有叫载湉的,“载”字不避讳,就避讳最后这个字,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口”字不封口。这要是考举人,考进士,牵扯到这个字,如果多写了一笔,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这是光绪。

宣统,宣统叫溥仪,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字避讳。“仪”字,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叫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实录》等重要场合,上面贴上一个黄签;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第三个时期是嘉、道,改一个字,讳笔;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皇帝名字两个字,第一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将封建皇帝名讳发展到极致的清王朝,让当时的人们处处生活在小心谨慎当中。大臣怕用错名字,史官怕写错一笔,百姓怕用错字。即使如此,祸从口出、罪自笔来的文字狱仍旧是屡见不鲜。然而,历史往往都是两面的,曾经的不便与危险却成为今天历史研究的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我们可以开启清朝296年众多隐蔽尘封的暗示,揭开历史迷雾。

皇帝的名讳在当时来说造成很多的不便,当时有人因为疏忽了,忘了避讳,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职,考试的,落榜,甚至有论斩之罪。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也有好处,你譬如说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个“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聪、顺治都不避讳,第一次出现避讳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现避讳“玄”字。这个书最早出版那就是康熙朝,不会早于康熙。你譬如说有个叫《康熙顺天府志》,这本书就叫“顺天府志”,那这部书是什么时候的?时间不一样,有人说是明朝的,有人说是清朝的,清朝的,还有人说是光绪的,怎么来断定这个书的时代?原因很多了,其中一个就是凡是玄烨那个“玄”都避讳,所有带“玄”字偏旁全都避讳,全书一共避讳70处,那就可以断定这个书不是明朝的书,是清朝的书。清朝的书,不是努尔哈赤时期,不是皇太极时期,也不是顺治时期,最早就是康熙时期,这是它的上限,那它的下限呢?下限也可能是光绪,因为从康熙之后,到宣统之前凡是“玄”字都必须避,都必须避讳。那这书上还有啊,它收录材料最晚的时间是康熙二十四年,这样,上限是康熙元年,下限是康熙二十四年,就大体上可以确定这一部《顺天府志》是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四年之间的书,是康熙朝的《顺天府志》,如果没有这个名讳,皇帝的名讳这个书的时间断代上就会有更多的困难,所以学者们利用皇帝的名讳来有助于学术研究。另外对历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说皇宫的后门,明朝叫做 “玄武门”,“玄”字和康熙玄烨的“玄”犯了避讳,所以康熙朝就改成神武门,我们现在都知道,故宫的后门是神武门,是康熙时候改的。譬如说北京现在有个叫做广安门,明朝没有,明朝叫广宁门,道光皇帝名字叫旻宁,这个“宁”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讳了,所以道光朝改“广宁门”为“广安门”,那就可以断定“广宁门” 改“广安门”,时间应当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讳,对研究历史、对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这些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名字不能混用。

清朝皇帝死后棺椁停放30天放入地宫。

清代皇帝死后,丧葬仪式十分隆重。清代沿袭我国古制,称新死尚未安葬的皇帝为大行皇帝,意思是一去不复返了。

大行皇帝死后当天小殓,为死者穿戴好衣服鞋帽。嗣皇帝、皇子、皇孙,都要穿孝服,摘掉帽子上的红缨,剪去一缕头发。宫内女子自皇后以下,都要摘掉耳环,去掉一切头饰。

小殓之后第二天大殓,将大行皇帝抬入梓木制作的棺材梓宫。大殓时,诸王、贝勒、贝子、公、文武大臣都要进入乾清门,瞻仰大行皇帝遗容。嗣皇帝、皇子、公主都要站在乾清宫丹陛上,行大殓礼。

大殓之后,梓宫停在乾清宫正殿,设大行皇帝灵堂,供人祭奠。

清代规定,不论皇帝死在什么地方,大殓以后,都要把他的梓宫运回紫禁城,运到乾清宫停放一些天,。如顺治、乾隆、同治三帝死在养心殿,康熙帝死在畅春园、雍正帝死在圆明园,嘉庆、咸丰帝死在避暑山庄,都在大殓之后,把他们的梓宫运回乾清宫,设灵堂祭奠。

大行皇帝的梓宫从宫外运回紫禁城,嗣皇帝要跪迎。咸丰帝的梓宫运抵紫禁城时,就是嗣皇帝、咸丰帝唯一的儿子同治帝跪迎于东华门外道旁的。

在乾清宫设大行皇帝的灵堂的同时,还要颁发大行皇帝的遗诏于天下,宣布全国致哀,27天内不许演戏作乐。

在乾清宫按规定仪式祭祀大行皇帝之后,梓宫就要移送到临时停柩之所殡宫去,移到景山的寿皇殿或观德殿。从乾清宫移梓宫到临时停柩之所,先用小轝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换用大升轝运送梓宫。

清代入关后头一个皇帝顺治的梓宫是移到景山寿皇殿时,头一天就已陈列好了卤簿仪仗及象辇,当天黎明,梓宫启动时,文武百官一直从东华门排到景山,跪再道左哭送。

嘉庆帝的梓宫是从乾清宫移到景山观德殿的。嗣皇帝道光一路哭泣步送,从东华门进景山东门,京中自王公大臣官员以下,一律白袍,伏在道左哭送。临时停柩的殡宫也有选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那是道光帝的梓宫。

在槟宫停柩一段时间后,又要经过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最后才葬入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或河北省易县的清西陵。

皇帝死后,嗣皇帝还要为大行皇帝上谥号和庙号这样,一个皇帝在生前有年号,死后又要加上庙号和谥号。

扩展资料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陵域北起奇峰岭,南到大雁桥,东自梁各庄,西止紫荆关,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是清入关后营建的又 一处规模较大的陵墓区,也是历代帝王陵园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

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

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朝陵寝

百度百科-清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