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以古持今以一持万什么意思

2025-09-16 14:10:43 2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总揽全局的诗句2.《荀子》卷8儒效篇诗解9俗人俗儒雅儒大儒3.以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4.形容颠覆的成语关于总揽全局的诗句1.胸怀大局的名言诗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后感   时代的列车驶入20世纪的尽头,21世纪的脚步声已渐渐迫近,那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关于总揽全局的诗句

2.《荀子》卷8儒效篇诗解9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3.以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4.形容颠覆的成语

关于总揽全局的诗句

1.胸怀大局的名言诗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后感

时代的列车驶入20世纪的尽头,21世纪的脚步声已渐渐迫近,那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1世纪绝不是“到长江中流击水的人”的时代了,“造反有理”也可能一去不复返,21世纪也不是人们大声自由喧哗的世纪,更不是人人能够民主、自由的时代,它可能的是一片混乱,因为现在的官场已经腐败得不能再腐败了。

那位建了几十所别墅的北京市长并没有判处刑,而一些小贪污则纷纷走上了断头台。如今人民的公仆中很难找出不搜刮民脂民膏的,当此处民愤很大时,一张调令到另一方新土地重新开始,人民的卫士不再讲理,他们更坚信“强大即真理”。所以君如果吃不起电棍、拳头的花,劝君千万别进那阎王殿。

鲁迅用寄希望于来世,我呢?惟能寄希望于苍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古今中外描写战争的诗句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是红军两万五千里战略转移和向抗日战场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颂歌。

它生动地描写了长征那艰险壮阔的场面,深入地刻画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心理状态,集中地表现了红军那英雄豪迈的气概。《长征》作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长征》诗句亦非有此胸怀而不能出此语这就是的艺术风格,这就是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3.形容全局的成语

顾全大局

gù quán dà jú

[释义] 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

[用法] 多指照顾国家、民族、政党、组织的根本利益。一般作分句。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我们要坚持真理;~。

[英译]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以一持万

yǐ yī chí wàn

[释义]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语出] 先秦·荀况《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近义] 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同提纲挈领

4.胸怀大局的名言诗句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后感 时代的列车驶入20世纪的尽头,21世纪的脚步声已渐渐迫近,那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1世纪绝不是“到长江中流击水的人”的时代了,“造反有理”也可能一去不复返,21世纪也不是人们大声自由喧哗的世纪,更不是人人能够民主、自由的时代,它可能的是一片混乱,因为现在的官场已经腐败得不能再腐败了。

那位建了几十所别墅的北京市长并没有判处刑,而一些小贪污则纷纷走上了断头台。如今人民的公仆中很难找出不搜刮民脂民膏的,当此处民愤很大时,一张调令到另一方新土地重新开始,人民的卫士不再讲理,他们更坚信“强大即真理”。

所以君如果吃不起电棍、拳头的花,劝君千万别进那阎王殿。 鲁迅用寄希望于来世,我呢?惟能寄希望于苍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荀子》卷8儒效篇诗解9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荀子》卷8儒效篇诗解9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题文诗:

不学不问,无有正义,富利为隆,是俗人者.

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足乱世术;

缪学杂举,不法后王,不一制度,不隆礼义;

衣冠行为,已同世俗,不知恶者;言议谈说,

无异墨子,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求食,

得委积足,以掩其口;随其长子,事其便辟,

举其上客,若终身虏,不有他志,是俗儒者.

取法后王,一其制度,隆其礼义,而杀诗书;

其言其行,已有大法,明不能齐,法教不及,

闻见未至,智不能类;内不自诬,外不欺人,

尊贤畏法,不敢怠傲,是雅儒者.效法先王,

统礼重义,一统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

以一持万;苟仁义类,虽在鸟兽,若别白黑;

倚物怪变,所未尝闻,所未尝见,卒起一方,

举统类应,无所儗?;张法度之,则其晻然,

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主用俗人,万乘国亡.

其用俗儒,万乘国存.主用雅儒,千乘国安.

其用大儒,百里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

诸侯为臣;用万乘国,举措而定,一朝而伯.

原文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1>,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2>,解果其冠<3>,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4>,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5>;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6>,然而不知恶者<7>;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8>,举其上客,{亻患}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9>?:是俗儒者也。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10>,则知不能类也<11>?;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12>,外不自以欺<13>,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14>,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15>,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16>?,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17>,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18>;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19>:是大儒者也。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20>,一朝而伯<21>。

〔注释〕  <1>雅:正。 <2>逢:蓬松宽大。浅带:指宽阔的腰带。阔带子束衣服束得很浅,所以称“浅带”。 <3>解果[xiè?luó?音懈螺]:亦作“蟹蜾”、“韰倮”、“蟹堁”,高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他模仿儒者的穿戴。有人认为“解果”是平正的意思(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七),可备一说。 <4>缪[miù?音谬]:通“谬”。举:即上节“举事”之“举”。 <5>杀[shài?音晒]:减少,降等。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指不懂得把奉行礼义放在首位,把诵读《诗》、《书》降到次要的地位。它与前面所说的“不能隆礼”而“顺《诗》《书》”则“不免为陋儒”的旨意相通。 <6>伪:通“为”。 <7>者:犹“之”。 <8>便辟[pián?bì?音骈臂]:通“便嬖”,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9>{亻患}[huàn?音患]:同“患”。{亻患}然:提心吊胆的样子,形容“终身之虏”之“不敢”。 <10>齐:通“济”,补救。教:教令,诸侯的命令。闻见之所未至:视听没有达到的地方。 <11>则:即。知:通“智”。 <12>自以诬:即“以诬己”。 <13>外不自以欺:当作“外不以欺人”,涉上句而误,《韩诗外传》卷五第五章作“外不诬人”可证。 <14>法先王:有人以为是“法后王”之误,未必。 <15>浅、博:即前面所说的“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16>倚:通“奇”。 <17>卒[cù?音促]:通“猝”。 <18>懝:通“疑”。 ?[zuò?音作]:同“怍”,惭怍,惭愧,颜面变色。 <19>晻[yǎn?音眼]:通“奄”,覆盖,相合。 符节:古代出入门关时的凭证,用竹片做成,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双方各存一半,验证时两片合起来完全相符,才可通行。 <20>举错:通“举措”,采取措施。 <21>伯:通“白”,指名声显著(王念孙说)。

〔译文〕

有庸俗的人,有庸俗的儒者,有雅正的儒者,有伟大的儒者。不学习请教,不讲求正义,把求取财富实利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这是庸俗的人。穿着宽大的衣服,束着宽阔的腰带,戴着中间高起的帽子,粗略地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而只够用来扰乱当代的政治措施;荒谬地学一些东西,杂乱地做一些事,不懂得效法后代的帝王、统一制度,不懂得把礼义置于最高地位而把《诗》、《书》置于次要地位;他的穿戴行为已经与社会上的流俗相同了,但还不知道厌恶这一套;他的言谈议论已经和墨子没有什么两样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分辨;他称道古代圣王来欺骗愚昧的人而向他们求取衣食,得到别人的一点积蓄够用来糊口,就得意洋洋了;跟随君主的太子,侍奉君主的宠信小臣,吹捧君主的贵客,提心吊胆好像是终身没入官府的奴隶而不敢有其他的志愿:这是庸俗的儒者。效法后代的帝王,统一制度,推崇礼义而把《诗》、《书》降到次要地位;他的言论和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的法规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补足法制教令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和自己没有听见看见的地方,就是他的智慧还不能触类旁通;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根据这种观念而尊重贤人、畏俱法令、不敢懈怠傲慢:这是雅正的儒者。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义为纲领,统一制度,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很多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现在的情况,根据一件事物把握上万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从来没有看到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合:这是伟大的儒者。所以,君主如果任用庸俗的人,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会灭亡。如果任用了庸俗的儒者,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仅能保存。如果任用了雅正的儒者,那么就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也能安定。如果任用了伟大的儒者,那么即使只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也能长久,三年之后,天下就能够统一,诸侯就会成为臣属;如果是治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一采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一个早晨就能名扬天下。

以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以字开头的成语很多。

国家有效发明专利《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多元码)自带有九万条词汇,输入 a 打出以字,即见“以”字开头的大量词汇,其中四字成语有:

以蠡测海;以防万一;以防不测;以退为进;以逸待劳;以讹传讹;以礼相待;以文会友;以貌取人;以德报怨;以牙还牙;以耳代目;以一当十;以一警百;以邻为壑;以儆效尤;以假乱真;以偏概全;以眼还眼;以暴易暴;以小见大;以火救火;以身试法;以身殉职;以身作则;以卵投石;以卵击石;以攻为守;以理服人;以此类推;以点带面;以权谋私;以怨报德;以直报怨;以古非今;以毒攻毒;以规为瑱;以管窥天;以强凌弱;以己度人;以观后效;以柔克刚;……。

形容颠覆的成语

本末倒置

解释: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出自: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示例: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弄错了事物的轻重主次

近义词爱毛反裘、轻重倒置、倒果为因、舍本求末、剖腹藏珠、捐本逐末、黄钟毁弃

扩展资料

反义词:以一持万

解释: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出自:《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译文:“法先王,传统礼仪,一个制度,以浅持博,以古代拿现在,用一个手持万。”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同“提纲挈领”

近义词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反义词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