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_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及解释

2024-11-03 16:43:34 20人已围观

简介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_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及解释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1.公文写中常用的成语 或四字词语2.如何解释《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特殊用法?3.特殊的十个字

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_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及解释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公文写中常用的成语 或四字词语

2.如何解释《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特殊用法?

3.特殊的十个字成语

4.成语用法

公文写中常用的成语 或四字词语

       公文写中常用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迎难而上、玩忽职守、全力以赴。

       一、步调一致 [ bù diào yī zhì ]?

       释义: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出处:《整顿党的作风》:“在这种种方面;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防止宗派主义倾向;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步调一致的目的;以利战斗。”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行动一致。

       二、同心同德 [ tóng xīn tóng dé ]?

       释义:思想统一,信念一致。

       出处:先秦诸子《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译文: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三、迎难而上[yíng nán ér shàng]

释义: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

       故事:

       西汉著名的学者匡衡,生活十分贫困。但他从小就非常渴望读书。没钱买书,就借书来看。没钱买灯,就借邻居的灯光。匡衡每晚就是借助那点微弱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东晋的车胤,自幼家贫,同样也是买不起灯,但他仅借助萤火虫的光就使自己功名仕途一生。

       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在逆境中仍然上进的精神,才有了凿壁借光的美谈,才有了萤囊映雪的典故。他们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

       笔顺

       四、玩忽职守 [ wán hū zhí shǒu ]?

       释义: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

       出处:钱钟书《围城》“高松年身为校长,出去吃晚饭,这时候还不回来,影子也找不见,这种玩忽职守,就该死。”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五、全力以赴 [ quán lì yǐ fù ]?

       释义: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出处: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盖当时荐举徵辟;必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译文:凡是可以获得名声的人,必须全力以赴,不可以随便,遂成风俗。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尽全力。

如何解释《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特殊用法?

       为什么学习成语要有文言意识呢?这是因为多数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一支——文言.例如,成语“叹为观止”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说的是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音乐舞蹈,看到精妙处,不由赞美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人便用“叹为观止”来赞美事物的尽善尽美.再如,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干到底.又如成语“日暮途穷”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天晚了,路尽了.比喻无路可走,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大多数成语产生的语言背景是文言.所以,我们在学习成语时不能没有文言意识,要从文言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意义.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一一加以阐述.

        一、成语具有文言实词现象

        文言实词有很多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如成语“苗而不秀”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初生的植物;秀:植物抽穗开花.庄稼长了苗,却不吐穗扬花.比喻本身条件虽好,但是没成就.也比喻表明看来很好,实际并不如此.如成语“莫可名状”,名:说出;状:形容.指事物极复杂微妙,无法描述.如成语“矜功自伐”,矜:自高自大;伐:自夸.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如成语“功成名遂”出自《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遂:成功.功绩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成语“文不加点”的“点”是“涂黑改动”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成语“不刊之论”的“刊”是“删除”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刊登”.成语“五谷丰登”,“谷”不是“谷物”,而是一切粮食作物的统称.成语“不足为训”的“训”,不能理解为“教训”,而是“准则”的意思.如成语“危言危行”中的“危”就不能理解为“危险”,而是“正直”的意思.

        二、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如成语“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成语“半途而废”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成语的意思是在半路上停下来.其他如“侧目而视”“同日而语”中的“而”也是修饰关系.成语“引以为戒”,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把自己或别人犯错误的教训作为鉴戒,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成语“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成语“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成语“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三、成语具有使动用法

        成语“倾国倾城”出自《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倾:使……倾覆,使动用法.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如成语“走马观花”,走:使……跑;走马:使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观赏花,当然只是粗略的看一看.如成语“曲突徙薪”,意思是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堆在灶旁的柴火搬走,“曲”和“徙”都是使动用法.成语“趋之若鹜”,趋,小步快走;趋之,使之趋,使他快走.使他象鸭子一样快走,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物.“趋”是使动用法.成语“穷形尽相”,使形穷,使相尽,“穷”和“尽”都是使动用法.成语“汗牛充栋”,汗牛:使牛流汗,“汗”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成语具有意动用法

        如成语“幕天席地”就是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幕”和“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不认为向比自己学识差、地位低的人请教是可耻的事,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领导对群众,不能反过来.“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成语“师心自用”,师心即以己意为师,不拘守成法,因而“师”是意动用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成语“是古非今”即以古为是,以今为非,肯定古代的,否定现代的,“是”和“非”是意动用法.

        五、成语具有名词做状语的语言现象

        如成语“东张西望”,东:向东;西:向西.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方位状语.成语“夜不闭户”,意思是在夜里不关门,也没人来偷东西,形容社会治安良好.“夜”是名词作时间状语.成语“土崩瓦解”,意思是象土地一样崩裂,象瓦一样分解.“土”和“瓦”两个词语都是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成语“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海”和“天”都是名词作状语.成语“管窥蠡测”出自《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管”和“蠡”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成语“草行露宿”,在草里行走,在露天下睡,“草”和“露”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其他成语如“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声名鹊起”“袖手旁观”都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六、成语具有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火光烛天”,烛:照亮,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火势很大(多指火灾).成语“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中的“翼”和“胫”的前面用副词“不”来修饰,所以“翼”和“胫”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华”和“实”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除恶务尽”,清除坏人坏事,必须彻底,“恶”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成语“藏污纳垢”,其中“污”和“垢”作动词“藏”和“纳”的宾语,所以“污”和“垢”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七、成语具有文言句式的特点

        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持之以恒”,就是“以恒持之”,长久地坚持下去,成语具有状语后置的句式特点.成语“时不我待”,时间不会再等待我,成语具有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即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成语“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夜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夜”作介词“以”的宾语,提前.在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才是举”中,“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成语还具有省略句的特点.如成语“雷霆”是“发雷霆之怒”的省略.成语“车水马龙”是“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省略缩写.成语“瓜田李下”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省略缩写,意思是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的省略缩写.

特殊的十个字成语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是:

       1、主谓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意思:你真的太愚蠢了!

       2、被动句: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意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3、宾语前置句:何苦而不平。

       意思:还怕挖不平吗。

       4、定语后置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意思: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

       愚公移山的艺术特色:

       愚公移山对比手法运用相当成功。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就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为了表现移山时不畏艰险的气概,激励人们去掌握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对比。

       为了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显示这一哲理思想所产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等等,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

成语用法

       入木三分rù mù sān fēn

       [释义]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语出] 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正音] 三;不能读作“shān”。

       [辨形] 入;不能写作“人”。

       [近义] 力透纸背 铁画银钩

       [反义] 略见一斑

       [用法] 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鲁迅的一些杂文~地揭示了国民党派的丑恶嘴脸。

       成语的使用及相关知识如下:

       1、寻找出处:大多数成语都有一个特定的来源或典故。通过了解这些来源,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例如,“胸有成竹”来自于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

       2、语境理解:正确使用成语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所在的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下,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水落石出”在《兰亭序》中表示真相大白,而在《岳阳楼记》中则表示事情的真相逐渐明朗。

       3、避免误用:由于成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需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用。例如,“不三不四”不是指“不伦不类”,而是指“不正派”,而“不伦不类”是指“不像样”。

       4、知识扩展:了解一些常用的成语搭配和语义特点,可以帮助正确使用成语。例如,“长歌当哭”中的“当”不能被替换为“做”,“登峰造极”中的“造”不能被替换为“达”。

成语的来源

       1、成语的来源和形成: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文献、民间故事、传说和传统文化,如《诗经》、《论语》、《史记》等。有些成语是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形成的,如“与时俱进”等。

       2、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与其来源和典故密切相关。一些成语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而另一些成语则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或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

       3、成语的构成和特点:成语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一般来说,成语是由四个字或四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具有简洁精辟、寓意深刻、生动形象等特点。成语的构成也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如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等。

       好了,今天关于“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特殊用法类成语大全”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