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三国时期的成语_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2024-11-03 16:48:44 25人已围观
简介三国时期的成语_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三国演义 成语2.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有哪些3.三国的故事的成语三国演义 成语 三国演义的成语如下: 草船借箭、初出茅庐、七步成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三国演义 成语
2.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3.三国的故事的成语
三国演义 成语
三国演义的成语如下:草船借箭、初出茅庐、七步成诗、吴下阿蒙、出言不逊、作奸犯科、锦囊妙计、偃旗息鼓、知遇之恩、缓兵之计、步罡踏斗、鼓角齐鸣、谋事在人、舌战群儒、力排众议、封金挂印、养精蓄锐、万死不辞、不出所料、先礼后兵、背若芒刺、安身之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一面之词、笑容可掬、强词夺理、拨云雾见青天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加工再创作。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鼎足三分、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七擒七纵、千里走单骑、舌战群儒、赔了夫人又折兵、割须弃袍、赤膊上阵、单刀赴会、草船借箭、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单骑救主、木牛流马
三国的故事的成语
三国演义里面的成语有哪些
妄自菲薄
智取陈仓
七擒七纵
六出祁山
舌战群儒
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
负重致远
出言不逊
兵贵神速
吴下阿蒙
断头将军
车载斗量
势如破竹
老牛舐犊
如嚼鸡肋
坚壁清野
巢毁卵破
顾曲周郎
一身是胆
超群绝伦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等等
三国演义中有多少成语
很多很多
空城计、
张灯结彩、
身不由己、
舌战群儒、
青山不老、
招兵买马、
光阴荏苒、
身在曹营心在汉、
赔了夫人又折兵、
威风凛凛、
气宇轩昂、
初出茅庐、
胸怀大志、
器宇轩昂、
知遇之恩、
诡计多端、
养精蓄锐、
笑容可掬、
反戈一击、
孔孟之道、
大吉大利、
强词夺理、
摇摇欲坠、
虚虚实实、
无名小卒、
势不可当、
大雨滂沱、
赤膊上阵、
物伤其类
锦囊妙计、
泪流满面、
曲意逢迎、
闷闷不乐、
先礼后兵、
漫山遍野、
鹰视狼顾、
心术不正、
宽以待人、
步罡踏斗、
旷世逸才、
班师回朝、
手无寸铁、
趋吉避凶、
削铁如泥、
心怀叵测、
缓兵之计、
谋事在人、
刀枪剑戟、
力排众议、
徒有虚名、
等闲之辈、
赤身、
抵足而眠、
尸横遍野、
有机可乘、
器宇不凡、
一面之词、
无计可施
色厉胆薄、
宝刀不老、
反败为胜、
横行无忌、
龙肝凤髓、
仁义之师、
万死不辞、
燕颔虎须、
封金挂印、
指囷相赠、
星月交辉、
贪心不足、
虎入羊群、
土鸡瓦犬、
目不邪视、
束手待毙、
柔能克刚、
神鬼莫测、
踌躇不决、
随波逐浪、
赤身露体、
一家老小、
光辉灿烂、
得而复失、
倍道而进、
击鼓鸣金、
饱学之士、
荒*无道、
心胆俱裂
忍辱偷生、
笑傲风月、
恩怨分明、
推诚相见、
天愁地惨、
怒目而视、
秉烛待旦、
命若悬丝、
一面之辞、
不置褒贬、
闲杂人等、
大展经纶、
七步成章、
骄兵之计、
凄然泪下、
卧床不起、
放龙入海、
开基立业、
情同骨肉、
养精畜锐、
傲睨自若、
不成体统、
旧病复发、
恩荣并济、
法不徇情、
大仁大义、
休声美誉、
松形鹤骨、
声威大震
隐介藏形、
剖肝沥胆、
金波玉液、
荒* *** 、
掌上观文、
择主而事、
灯烛辉煌、
村野匹夫、
引虎自卫、
傲睨得志、
开基创业、
能征惯战、
奋武扬威、
拨云雾见青天、
残暴不仁、
兵精粮足、
凤毛鸡胆、
留恋不舍、
虎踞鲸吞、
狼心狗行、
背若芒刺、
初生之犊不惧虎、
把薪助火、
执鞭随镫、
懊悔无及、
安身之地、
傲贤慢士、
心绪如麻、
举善荐贤
反复无常、
龙肝凤脑、
坐视不救、
苍生涂炭、
怒气填胸、
四海飘零、
鸠夺鹊巢、
以私废公、
勿怠勿忘、
鼓角齐鸣、
自有公论、
焚香礼拜、
口似悬河、
尺寸可取、
泼油救火、
虎体熊腰、
老弱残兵、
落荒而走、
运筹决策、
倚势凌人、
昂然直入、
长驱直进、
别作良图、
老成练达、
鬼神不测、
云屯雨集、
低头丧气、
费力劳心、
天崩地塌
虚废词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放鱼入海、
屯粮积草、
半筹莫展、
傲慢少礼、
以卵敌石、
仁义之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略无忌惮、
才薄智浅、
山崩地陷、
东冲西突、
犯颜苦谏、
肉颤心惊、
官轻势微、
运筹决算、
忘恩背义、
大计小用、
鸣金收军、
束手就缚、
扬武耀威、
揎拳裸袖、
神鬼难测、
指南攻北、
昂然而入、
割恩断义、
蠹政病民、
女大须嫁
束手待死、
佯输诈败、
同心合胆、
魂亡胆落、
东荡西除...
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成语故事?越多越好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舌战群雄,锦囊妙计,羽扇纶巾, 鼎足三分, 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 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草船借箭,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望梅止渴,妄自菲薄,智取陈仓,七擒七纵,
舌战群儒,六出祁山,如嚼鸡肋,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
得陇望蜀,乐不思蜀,负重致远,出言不逊,兵贵神速,
断头将军,车载斗量,势如破竹,老牛舐犊,坚壁清野,
七步之才,才占八斗,七步成诗,骨肉相残,巢毁卵破,
一身是胆,顾曲周郎,超群绝伦,如鱼得水,如饮醇醪,
髀肉复生,步步为营,偃旗息鼓,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
欲擒故纵,吴下阿蒙,刮骨疗毒,计收姜维,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击鼓骂曹,蒋干盗书,走马荐诸葛,愿打愿挨,
张飞赔罪,义放曹操,水淹七军,过五关斩六将,初出茅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单骑救主,横槊赋诗,马跃檀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在曹营心在汉,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里的成语
水浒传:鞍马劳倦 不按君臣 不避水火 别出心裁 报仇雪耻 不打不相识 保国安民 不怀好意 搬口弄舌 闭口无言 兵强将勇 不三不四 巴山度岭 杯蛇鬼车 不识局面 逼上梁山 不识泰山 不世之业 百无一能 百依百随 表壮不如理壮 不知颠倒 不知疼痒 撑岸就船 从长计较 从长商议 彻里彻外 重峦复嶂 以礼相待 彻里至外 成群作队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垂首丧气 成团打块 喘息未定 藏踪蹑迹 冲州撞府 德薄才疏 大败亏输 独出心裁红楼梦:风尘碌碌 无可如何 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 一技无成 茅椽蓬牖 瓦灶绳床晨夕风露 阶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叹 高谈快论 荣华富贵 利物济人美中不足 好事多魔 乐极悲生 人非物换 静极思动 无中生有 安身乐业离合悲欢 *** 青红皁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消愁破闷 追踪蹑迹 好货寻愁 谋虚逐妄 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 指奸责佞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敝巾旧服 腰圆背厚 面阔口方 剑眉星眼巨眼英雄西游记:三头六臂 拖男契女 三五成群 长年累月 福星高照 一本正经 好自为之 .好吃懒做 意志坚定 神通广大 勤勤恳恳 呼风唤雨 普度众生 法力无边 万事不求人 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够不够?,谢谢!
三国演义里出现的成语
顾曲周郎
一身是胆
超群绝伦
七步之才
才占八斗
空城计
如鱼得水
髀肉复生
如饮醇醪
步步为营
偃旗息鼓
七步成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
欲擒故纵
乐不思蜀
刮骨疗毒
计收姜维
计取陈仓
苦肉计
江东赴会
吕布戏貂禅
击鼓骂曹
蒋干盗书
走马荐诸葛
张飞赔罪
设连环计
义放曹操桃园结义
水淹七军
诸葛亮吊孝
辕门射戢
黄忠请战
回荆州
横槊赋诗
三英战吕布
曹操献刀
单骑救主
马跃檀溪
初出茅庐
过五关斩六将
捉放曹操
桃园三结义
大意失荆州
三国归晋
火烧连营
赤壁大战
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1、桃园结义: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2、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汉朝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他们的谈话内容即《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今襄阳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3、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主要描述周瑜为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算定了大雾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驶往曹营,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4、火烧连营:火烧连营指的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的一场战争,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5、大意失荆州:大意失荆州,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失去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蜀(四川),留关羽镇守占据的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后来关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区,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导致荆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荆州,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有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6、画饼充饥:画饼充饥,中国成语之一。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意思是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用来欺骗别人。
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当说到梅子的时候,就会想到梅子酸而产生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 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8、妄自菲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但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了《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德,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9、舌战群儒: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10、单刀赴会:出自《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 。”释义: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鲁肃的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11、乐不思蜀: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1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及其兄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势力权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尽皆知。其党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马炎后来篡魏自立。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13、初出茅庐:意思是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14、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15、过五关,斩六将: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杜撰情节。关羽勇武双全,“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中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16、刮骨疗毒: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也有意志坚强的意思。在正史《三国志》有记载关羽刮骨疗毒之事,但医生并非华佗。华佗为曹操所杀。
《三国志》原文: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1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中曹营指三国时期的曹操阵营,曹氏政权;汉指刘备政权或者历史当时没落的东汉王朝(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有多人,因人与事件的差异,所以汉的指代有所差别)。身在曹营心在汉意为栖身在曹操阵营中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心里却是依然思念忠于刘备(或是汉朝)。比喻人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此处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而现代却多用于贬义。
在三国中,与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相关的有多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应有三人:关羽,徐庶,荀彧。
18、吴下阿蒙: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 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好了,今天关于三国时期的成语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三国时期的成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三国时期的成语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