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成语中的通假字现象_成语中的通假字现象有哪些
2024-11-03 17:03:58 16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中的通假字现象_成语中的通假字现象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成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1.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2.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词类活用 古今异意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成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2.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词类活用 古今异意 通假字
4.鸿门宴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熟句式
5.成语中通假字读所通字的音吗
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例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 可通嫠、来、赉、僖;适、谪、敌、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 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古文中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特殊用字现象有表意,表形,表声音,表想象。所谓通假字是指在古代典籍中用一个与正确规范写法的字(可称之为本字)不同的字(可称之为借字,也即通假字)来替代本字的用字现象。
借字在意义上与本字毫无干涉;
在读音上(注意:这种读音是古代读音,绝非普通话读音)与本字相同或相近;
在时间上与本字是共时关系,同处一个时代。
对于通假字学生往往觉得难以理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通假字,或通假现象。 举例来说,先看几个成语的例子(括号内是本字):
信口开河(合) 拨乱反(返)正 受益匪(非)浅 内容翔(详)实
一介(芥)不取 空(孔)穴来风 信而有征(证) 矢(誓)口否认
华(花)而不实 高屋建(瀽)瓴:按瀽,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
另外,由于我国有很悠久深厚的吉祥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一些图案和纹饰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好多动植物都有不同的寓意,之所以如此,就是通假的缘故。如以“鱼”通“余”,以“鹿”通“禄”,以“蝠”通“福”,以“蝶”通“瓞”,以“糕”通“高’,以“鸡”通“吉”,以“羊”通“祥”,以“白菜”通“百财”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词类活用 古今异意 通假字
通假,是习见于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或行为,是汉字间以某种关系而产生的通用假借。归结来看,通假主要表现为如下情形:
1.同音同义字通假 例:对碁陪谢博,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 碁”通”棋”。
2.同音异义字通假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史记》) “蚤”通”早”。
3.音近字通假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苟况《劝学》) “有”通”又”。
4.形似字通假 例:秦王必说见臣(《荆轲刺秦王》) “说”通”悦”。
5.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魂魄结兮天沈沈,鬼神聚兮云(李华《吊古战场文》) “沈”通”沉”。
6.义近字通假 例: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贾谊《论积贮疏》) 殴,殴打;驱,驱赶。此可视为“殴”通“驱”。
7.意义相关字通假 例: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盘桓(陶潜《归去来兮辞》) “景”通“影”。
8.多音多义字通假例①: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战国策、魏策》) “趣”通“促”。
例②: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司马光《肥水之战》)“ 趣”通“趋”。
上述几种通假也可笼统分为异体字通假。通假字的使用给古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了困难,又加重了后人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压力。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原因是:
一、字不够用,临时抓差 起初,文字数量极少,人们在欲表达而又没有相应文字情况下,便挪借用字,抓差顶替,完成记事目的,例如上古没有“悦”“现”“智”“返”等字,但这样的新概念却已产生,于是便出现了“说”“见”“知”“反”等的通用替代现象。
二、新生字没约定俗成 有些字本已产生,但尚未被广泛认同,一定时期里新字、旧字还在通互使用,最典型的如“喻”“谕”,直至汉代以前,二者都以“懂得、明白”义通用。再如“樽”字,《庄子》“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句中就已有意义明确的使用,然而时至唐、宋,以“尊”代“樽”者仍数见不鲜,同是杜甫诗,就是“莫思身外无穷事,旦尽尊前有限杯”和“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种用法,《战国策》“河伯娶妇”文中也存在“取”“娶”同义并用情况。它们说明,相当数量的通假字是在新旧字职能被人们逐渐认定和区分中产生的。
三、字义转移 有的字原本表示了一个明确意义,可后来又造出了具有相同意义的另一字,而且真的鹊巢鸠占,原字本义反而被取消,变成新意义的字了,如“莫”“其”“然”等,都是由于“暮”“萁”“燃”等的分别取代而发生了意义转移,以现在用字标准看,表示原来意义的它们便是通假字了,也就是说,我们再用“莫”字表示“暮”义就错了,就是学习古人也用通假字了。
四、作者笔误 金无足赤,即便名流大家也难免偶有“错别字”流布,科技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古代,文章中出现错误用字也属正常和可能。例:“太后盛气而揖之”中“揖”我们通常以为它是“胥”的笔误。
五、他人舛错 古籍流传、整理过程中,或传写有误,或故意换字,都有可能造成通假字,如“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句中“揖”,按《史记、赵世家》载,应作“胥”,通“须”,等待意,故“揖”当为后人误写。
六、异体字的使用 异体字与正体字同时产生,同音同义,但跟正体字相比,它笔画多,结构怪异,难于识记和书写,如“仙”和“吊”分别是“仙”和“吊”的另一种写法,所以在古代它们差不多一直以俗字存在,使用范围和频率远远小于正体字。
七、各家各说 数千年语言、文字的演变造成“古今言殊”,它们的研究也见仁见智,成岭成峰,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句为例,其中“缦”字就有至少三种解释:①“缦”通“慢”(中国青年出版社《古文选读》),②“缦”通“曼”(张必东、王先海《新编中学语文备课全书》1998版),③缦立:久立(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1995版)。
通假字使文句难读,费解,是中国古文优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是精美文化盛宴上拗口硌牙的恼人砾石。它诡谲,故弄玄虚,给读者的阅读带来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和消耗,严重影响文意的痛快理解与表达,而且,类如手术中用的钢针和缝合线,通假字也是以临时功能者身份“植”入文章的,是终究要取出或者拆除的。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坚持“古为今用”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感”为指导思想,古文选编谨密严肃,科学务实,基本实现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并创新,有发展。
但是还不够。作为民族文化传播、文字改革的重要实践者,教育,理应走在最前面,在文字规范事业上眼界再开阔一些,步子再大一些,热情和勇气再多一分。我们给古文添加了标点符号,我们改革了它的竖写方式,我们修订了包括《庄子》在内的一些诗文的用词、句子甚至层段,我们废除了繁体字,那么,在古文通假字的剔止上,为什么不来一个大的“革命”呢?我们知道,通假字决非风景,它是优美古文脸上一片污目哀心的瘢痂,是猥琐晦黯的一颗陋痣。剔正通假字,不害句意,不损题旨,也丝毫不会削弱古文意义和价值,相反,它会使古文老树著花,重焕灿烂光彩。我以为,具体操作步骤或办法可以是:
1。搞好通假字废除宣传,动员。要确立和交待这一工作的目的、意义、原则和指导方针。
2。从各级各类教材着手,袪除通假字,一律采用今字。我们已经迈出了废除异体字通假的第一步,我们也一定能迈出废除假借字通假、古今字通假的第二步,第三步……专家、学者、教师要联系、沟通,集思广益,去分歧,求统一,让我们的出台观点或结论具有必然的权威性。
3。编订一部《中国古代汉语通假字大辞典》,系统集录和说明中国文字发展中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给各类古文研习者提供检索性帮助。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可能范围内所有通假字的废除。
4。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文献或古籍可以尊重原貌,保留通假字。
鲁迅先生说:“旧形式要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它告诉我们,继承文化遗产时,不宜全盘照搬,要有所舍弃,有所改造;尊重历史不是泥古,必须适时和适当的通变,去伪存真。废除通假字,是还历史以真实,是对古文化精华和精髓真正意义的继承和发展。废除通假字任务艰巨,工程浩大庞杂,但只要我们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勤勉不辍,就能够去就有序地完成这一于古无害,于今有益,对未来更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鸿门宴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特熟句式
字词整理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 (幸亏)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 (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吾念之 (但是)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趁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三、古今异义
①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与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⑤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⑧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⑩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指盟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妃嫔 今义:美女)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 (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 臣语曰(语,告诉)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⑤ 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之责)
i.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h.形容词作动词:
①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5天下所传宝也
6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
④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职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介宾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 2、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③状语后置:1、乃设九宾礼于廷(乃设廷礼于九宾)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成语总结
1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2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渑池之会:也作“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4负荆请罪:背着荆 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5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6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中通假字读所通字的音吗
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白话译文:呈现五彩的颜色。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白话译文: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白话译文:邀请项伯。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白话译文:不敢背叛项王。
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白话译文:不可以不早早来向项王谢罪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白话译文:刘邦在山东时。
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白话译文: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白话译文: 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发生)。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白话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白话译文:没有封侯的赏赐,却听信奸细的谗言。
三、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军)
白话译文:刘邦驻军霸上。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告诉)
白话译文: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
3.不可不语(告诉)
白话译文:不能不告诉他。
B 名词用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白话译文: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白话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四、特熟句式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
白话译文: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2.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
白话译文: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翻译: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ying)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很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
刘邦驻军10万,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此文出自汉代·司马迁《鸿门宴》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鸿门宴》主要塑造了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他挟击败秦军主力的胜利余威,带兵进至函谷关,紧闭的关门严重损伤了他的自信心自尊心,因此他遣将击关;
入关后听说刘邦“欲王关中”,刺痛了他唯我能霸王天下的自负自尊,于是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的打算。
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在被借用的地方,写为“被发”。通假就是借用,这时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读被借用后的音,因而不能读原来的读音。如“披头散发”,“用它当作另一个字”,它的音义就是“披”了,它已经不是原先那个字,借用“被”代替“披”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成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