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汉语成语的来源_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

2024-11-03 16:55:30 21人已围观

简介汉语成语的来源_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汉语成语的来源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成语的来源2.成语的来源有哪些?3.成语的来历是哪些?4.汉语成语的来源有哪些方面?5.成语的来源是什么?6.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的来

汉语成语的来源_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

       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一下关于汉语成语的来源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成语的来源

2.成语的来源有哪些?

3.成语的来历是哪些?

4.汉语成语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5.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6.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如下:

       1、古代文献: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包括经典文学、历史记载、哲学著作等。例如,守株待兔源自《韩非子》,画蛇添足源自《战国策》。

       2、民间传说:许多成语来源于民间传说,这些故事通常具有教育意义,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例如,井底之蛙源自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所见有限,无法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3、历史事件:一些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或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状况。例如,指鹿为马源自秦朝赵高的故事,意指颠倒是非。

       4、口语俗语:有些成语来源于口语俗语,这些词语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传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含义和用法。例如,半斤八两意指不相上下,三心二意表示心不在焉或意志不坚定。

       5、外来文化: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些外来文化中的成语也逐渐融入汉语中。例如,火冒三丈源自英语中的to be worked up into a fury。

成语的类型:

       1、典故成语:这种类型的成语通常来自于历史、文学、神话或传说,它们具有特定的起源和含义。例如,卧薪尝胆来自于勾践的故事,表示为了达到目标而忍辱负重。

       2、形容成语:这种类型的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事物或人的特征或状态,它们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评价性的。例如,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流畅,而短小精悍则形容身材矮小但精明能干的人。

       3、意蕴成语:这种类型的成语通常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它们可以传达某种思想、观点或经验。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表示坏事可能会变成好事。

       4、谐音成语:这种类型的成语通常由两个或多个音节组成,它们具有相似的发音但不同的含义。例如,刻舟求剑表示做事死板,而半斤八两则表示两者相当,不相上下。

       5、叠字成语:这种类型的成语通常由相同的字组成,它们可以重叠使用或仅使用一次。例如,头头是道表示说话有条理,斤斤计较则表示过分计较琐碎之事。

成语的来源有哪些?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多由四个字组成,但也有三个字或四个字以上的。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的来历是哪些?

       1、来源于寓言故事 如: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2、来源于历史故事 如:夜郎自大 望梅止渴

       3、来源于诗文语句 如:学而不厌 老骥伏枥

       4、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俗语 如:七手八脚 鸡毛蒜皮

       5、新创的成语 如:洋为今用 以人为本

       6、来源于外族成语 如:物竞天择 火中取栗

       (就是这些啦~~~够详细吧)

汉语成语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的来源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故事的缩写,我国古代寓言很丰富,不和成语就是由寓言故事缩写或概括而成的。如“拨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二、历史事件的概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历史事件,后人用精练的词语加以概括,成为成语。如“完壁归赵”、“负荆请罪”、“卧薪偿胆”.“纸上谈兵”等。

        三、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我国历史悠久,文献内籍浩繁丰富,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有的则是从古书中摘引下来的原句。如:辗转反侧、擒贼先擒王、喜出望外等。也有的成语是由古书中的句子节缩而成。如:“千钧一发”、“缩自”、“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四、历代俗语的流传:一些俗语在历代群众中广泛流传后,见之于书面,形成成语。如“张冠李戴”(明朝流传的俗语)、“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宋代口语)

        五.新创造的成语。解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组,由于广泛使用,已逐渐固定,成为新的成语。哪:“多快好省”、“又红又专”、“推陈出新”、“按劳分配”等。

成语的五种来源,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几例说说这些成语是在

       1、神话寓言:掩耳盗铃(《吕氏春秋》)、狐假虎威(《战国策》)、画蛇添足(《战国策》)、自相矛盾(《韩非子》)、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不畏艰险,不达目的不罢休。见《山海经》)、开天辟地、夸父追日《山海经》)、天马行空(才气纵横,毫无拘束。见《山海经》)、愚公移山、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杞人忧天、叶公好龙、画龙点睛、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望洋兴叹、歧路亡羊、南辕北辙(《战国策》)、拔苗助长、鹬蚌相争、滥竽(yu35)充数、狐假虎威等。

       2、历史故事:历史事件是指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的情况,后人对此加以概括,形成了成语。比如:一鼓作气(曹刿论战事,见《左传》)、图穷匕见(荆何刺秦王事,见《战国策》)、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事,见《史记》)、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事,见《史记》)、、三顾茅庐(刘备请诸葛亮事,见《出师表》)、东山再起(谢安隐居复出事,见《世说新语》)、请君入瓮(来俊臣治周兴事,见《资治通鉴》)、洛阳纸贵:左思《三都赋》构思10年写成,后风行一时,抄的人多以至纸也涨价,比喻著作风靡一时。

       3、诗文语句: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典籍,经史子集各部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语句,这是提取成语的重要求源。例如:爱屋及乌(《尚书》)、信誓旦旦(《诗经·卫风·氓》)、当仁不让(《论语》)、知己知彼(《孙子》)、奋不顾身(《报任安书》)、老骥伏枥(《步出夏门行》)、妄自菲薄(《出师表》)、情随事迁(《兰亭集序》)、虚无缥缈(《长恨歌》)、水落石出(《醉翁亭记》)。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瓜田李下: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后来居上:《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4、口头俗语:民间俗成的成语一开始可能产生于口头,但后来被人广泛地引用,也是通过书面流传下来。不管它们是以什么方式进入书面语,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开始都是老百姓创造的。投鼠忌器:《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同病相怜:《吴越春秋》:“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狗尾续貂:《晋书·赵王伦传》:“每朝会,貂蝉盈坐,财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5、古代的民间歌谣。李代桃僵(本指患难与共,互相爱护;现指代人受过,互相顶替),《汉乐府·鸡鸣高树巅》:“桃花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nie51)树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扑朔迷离(表示错综难辨,模糊不清),《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狼子野心《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千夫所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6、后世产生。例如:一干二净、一五一十、三长两短、四平八稳、五湖四海、七手八脚、十拿九稳、半斤八两、鼓足干劲、成年累月、排除万难、人山人海、古为今用、百花齐放。

       7、外族借用。外来成语的借入大多同翻译佛经有关。比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想入非非、昙花一现、六根清静、梦幻泡影、衣钵相传、在劫难逃、大千世界、聚沙成塔、天花乱坠、不可思议、心花怒放、一尘不染、飞峨投火等,这些成语原来大多都与宗教教义有关。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历史事实

       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

       (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

       (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

       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

       (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

       (3)寓言传说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

       (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办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

       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

       (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

       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

       (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

       (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

       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

       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

       (7)谚语俗语

       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

       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

       2007-12-24 18:08 回复

       wangzhuzi

       0位粉丝

       4楼

       8)外来的成语

       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语

       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办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

       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语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陈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争 力争上游 百花齐放

       勤俭持家 修旧利废 上山下乡

       勤学苦练 只争朝夕 化废为宝

       比学赶帮超 全国一盘棋

       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

       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bie!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汉语成语的来源”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