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嗟尔明朝气数尽怎么读-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2025-02-20 12:00:42 106人已围观

简介1.如果李如松不,明朝会灭亡吗?2.崇祯皇帝 事必亲恭发愤图强 为什么会亡国落了个上吊的下场3.我认为崇祯帝可以算是个明君、只是生不逢时,你如何看明末皇帝崇祯帝?谢谢4.袁崇焕如果不杀毛文龙的话,明朝还会不会灭亡?5.历史上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6.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

1.如果李如松不,明朝会灭亡吗?

2.崇祯皇帝 事必亲恭发愤图强 为什么会亡国落了个上吊的下场

3.我认为崇祯帝可以算是个明君、只是生不逢时,你如何看明末皇帝崇祯帝?谢谢

4.袁崇焕如果不杀毛文龙的话,明朝还会不会灭亡?

5.历史上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6.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

如果李如松不,明朝会灭亡吗?

一样的灭亡,我们不说朝代更替是历史潮流的大话,只说国家积重难返,已经不是一二名将所能够把握的了。孙承宗能力不比李如松差吧,大部分的人认为孙老师才是唯一能够拯救明朝的人。但是也被言官们吗辞职了。那李如松呢,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九千岁和言官们容得下他?最为主要的,还是在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吏治腐败,财政空虚,皇帝无能。所以我道不认为孙承宗能够拯救明朝。一个王朝,如果不政治清明,国库殷实,国家机器强有力的运转,光靠武力是维系不了的。孙老师虽然是大军事家,谋略家,大学者。但是毕竟不能领导一个国家改革弊端。明朝要得救,必须有一位雄才大略,才华横溢又对朝政把持牢固的皇帝,需要选拔一批年轻肯干的官吏,实行变法强国,如同雍正皇帝变法一样,还需要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这样的将领,抗击后金。待变法有成,大局才能稳定。

崇祯皇帝 事必亲恭发愤图强 为什么会亡国落了个上吊的下场

明亡之我见

首先是统治思想的错误,崇祯对于明后期天子传说的失效头脑不清,没有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想摆正应该学习同时代的大不列颠。崇祯对外一味求战,对内加重税赋,事实上也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内阁,兵部等结构。这里也有统治方法的错误,实际上崇祯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兵部尚书,而不应在授权与人。这里有deligation的错误。袁崇焕其实是失效的统治思想下产生的大臣,自大而没有受到有效制约。

其次是战略错误,对于后金采取的战略目标是灭,而不是战和兼容,其实以前历史上和亲的战略数不胜数,但是到了大明天子那儿怎么就不行了呢,大概统治思想上的程朱理学成了俈侄。再有既然毛人龙那么厉害,就应该成为一柄利剑,应该采取赐美女等手段加以笼络,也可以包括他手下的大将,然后再在其中建立有效的间谍制度,该间谍系统应该为毛文龙所容忍,只为军事统计之目的,对毛文龙不应该采取给饷的办法,而是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最惠国待遇,比如用高价买其从后金夺来的马匹,让毛文龙从后金抢夺物质,再利用其与后金的可能贸易进一步削弱后金的战斗力。当时其实制海权在中央手中,还可用质子等手段,所以这个战略意图是有可能达到的。其本质就是与后金的后方与其争夺人才,物质,土地。

战略的错误也包括陆路防线的错误,在袁崇焕之前针对后金军事力量的强大机动性采取了建立突入阵地的策略,这一策略似乎是有效的,但是袁崇焕过于迷信这一战略,用了更大的物资力量建立更突出的阵地,结果导致后金避开这一线据点,而直接袭击北京。再后来也主要因为阵地太长及本身机动性不好而被逐一击垮。

再者对付义军也不对,可能的办法是剿抚结合,一受抚就把他们送到毛文龙那里去,增加附属国的力量,也防止再次生变。再说李自成是当时的失业人员,所以也要控制失业。

再者对付后金应该采取一定的和议,即给予一定的生存权,即一定程度的停战,但毛人龙不在此列。如此则力量消长必然不同。

总之,明末与后金的较量是统治思想,国力和军事力量机动性的较量,若此若干策施行,相信结果大不相同。

我认为崇祯帝可以算是个明君、只是生不逢时,你如何看明末皇帝崇祯帝?谢谢

托尔斯泰说,皇帝是历史的奴隶。而作为奴隶的崇祯,丧失了皇帝让人羡慕的一切———荣耀、富贵、快乐与威权,他有的,只是层出不穷且永无休止的挑战与磨难———他,真是可怜。17年中,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他不好犬马,不近女色,不喜宴乐,不兴土木,不讲奢华,甚至连历朝历代皇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修建陵寝都不干,以至于后只能葬在田贵妃的墓里———皇帝当的甚至不如普通百姓自在,还不算可怜吗?

崇祯十三年(1640)4月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直到到崇祯十四年(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在这期间(1641年1月)农民军领袖李自成,自封“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攻克洛阳。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要命的是,此时孙老师(孙承宗)和他的好学生袁崇焕,都以不同的方式“光荣”了。崇祯疲于应付,心力交瘁。终于,心力交瘁的崇祯哭了,说: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错啊。。。文官集团也纷纷表示同情,安慰他说:这不是您的错,都是气数所致啊!这不,闯贼的檄文里就写着——“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山穷水尽的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呜呼哀哉!大明王朝从此湮灭!

袁崇焕如果不杀毛文龙的话,明朝还会不会灭亡?

我认为,和努尔哈赤被红衣大炮打不影响满清入关一样,袁崇焕即是不杀毛文龙,对于明朝的灭亡也无可奈何。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时明朝内忧外患不断,灭亡是注定的趋势。毛文龙作为一个区区的总兵,并没有什么济世补天之才,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于不,都没什么两样。就像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城时所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首先说当时的历史背景,明朝末期,国家天才人祸不断。首先是多年的荒灾,粮食歉收。百姓们流离失所走投无路,因此成为流寇盗贼。像李自成、张献忠这些都是没有活路的老实人,不得已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另一个方面,明朝的开过之君朱元璋规定,皇室的子孙不得做任何事,不得出自己的领地,生活全由国家供养。到了明朝晚期,经过三百多年,皇室宗族人口到了非常庞大的地步,达数百万人之巨。这些人不能从事生产,像寄生虫一样由百姓纳粮供养,对国家财政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这些负担又层层下压到了老百姓身上。这就加剧了百姓的苦难,这是人祸。所以在百姓们起义之后,最痛恨的就是这些什么都不做,却养的白白胖胖的皇室成员。这些皇室的下场往往很惨烈,往往全家被各种折磨而,甚至有被起义军活活煮熟吃掉的。

再一个是外患,随着满清政权的兴起,明朝在辽东地区的边防越来越吃财政。这也导致在内部百姓起义此起彼伏的情况下,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明朝朝廷基本上没有足够的钱粮来组织军队品定叛乱,任由起义军攻城略地,慢慢形成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

毛文龙作为辽东军事要塞上的一个中层军官,被袁崇焕杀掉,对大局的影响其实无足轻重。明朝边防的虚弱在于缺粮缺钱,不在于缺少能打仗的将领,即是没有优秀的将领,在充沛的后勤支持下,明朝敢于打仗,也早晚能培养出来。

另外,清军入关是因为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北京,吴三桂开关而导致的。所以退一步说,就算毛文龙不,满清不入关,明朝也早已在内部覆灭了。满清入关只是让当时的局面更加复杂化而已。

历史上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因为主力调去辽东平叛其全军覆没;孙传庭第二次复出之时,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崇祯皇帝态度犹疑不决。

崇祯皇帝把能征善战的陕兵调去辽东平叛了,又在松山之战中全军覆没。至此,明廷北方已无能战之兵。孙传庭当时极力反对崇祯这一决策,力主攘外必先安内,崇祯皇帝大怒,还将孙投入大狱。孙传庭第二次复出之时,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又缺少后勤训练,自然一触即溃,孙将军也马革裹尸,以身报国。

崇祯皇帝态度犹疑不决,不能接受洪承畴和孙传庭的正确意见,对李闯时剿时抚。李闯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叛了,叛军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官军实力的消解,自身实力不断壮大。

孙传庭在粮草匮乏,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守潼关,准备暂时不与闯军交锋避其锋茫,等待朝廷补给,崇祯逼其迎战闯军,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得率军出战,大军出关后从陕西入河南与总兵陈永福并肩作战。

刚开始还算顺利,李自成诱敌深入派小股军队引诱明军深入,孙传庭一路追去逢敌必胜,追至河南郏县,襄城一带,天降大雨,孙传庭部过分依赖火车营。

所谓火车营乃孙传庭首创,将大炮架于战车之上守备后勤能力极强但机动性较差,柿园一战,大雨滂沱,道路泥泞,火车营行动极为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明军的行军速度,火器受潮,无法使用,李自成趁官兵人困马乏之机四面出击,大破火车营。

这一战孙传庭的陕西王牌军基本报销,明军伤4万余人,伤亡惨重,孙传庭沧惶回撤潼关,李自成率军猛追,孙传庭麾下总兵白广恩,高杰等部迅速崩溃,潼关破,孙传庭自知无力回天与副使乔迁高冲入农民军阵中,力战而,嗟尔明朝,气数尽矣。

孙传庭

孙传庭(1593年5月21日—1643年11月16日),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末年大臣。

孙传庭于二十七岁中进士,历任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司郎中,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归乡,赋闲近十年之久。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

一切要从一个谎言说起,说这个谎言的人叫尼堪外兰,他是明万历年间女真部落的一个首领。万历十一年(1583)2月的一天,镇守辽东的总兵李成梁找到了他,让他和另外一个部落首领觉昌安一起去古勒寨劝降里面的城主阿台。去了之后,尼堪外兰守在城外,觉昌安进入城内做阿台的思想工作,但是无论觉昌安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没有动摇阿台为父报仇与大明为敌的决心。时间久了,等在城外的尼堪外兰很是焦躁,恰在此时,李成梁派人来催促,于是,尼堪外兰急中生智,对着城上守军开始撒谎,他大声喊道:“太师有令,凡是能够杀阿台者,即可封为此城城主,否则天朝大军攻入城内,玉石俱焚,一个不留。”在他喊出这句谎言之后,古勒寨里就有人开始行动,他们拔出了刀将阿台当场杀,城内立即大乱。李成梁见状,立即挥兵杀入城内,一面放火,一面剿杀,城里的女真部民几乎无人生还,就连来劝降的觉昌安和他的儿子塔克世也在乱兵之中。

塔克世有个儿子叫努尔哈赤,得到祖父、父亲惨的消息后悲愤不已,他跑去找明军理论:“我祖父、父亲何罪?为何被害?”然后他得到的答复是:“误杀尔!”为了表示歉意,明军对他进行了一些经济物质上的补偿,比如:给了三十匹马、几十份敕书等等,另外还让他承袭了他祖、父的职位――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努尔哈赤表面上接受了,然而,复仇的烈焰却在他年轻的内心深处升腾!

回到部落之后,他拿出祖辈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召集部众、杀牛、祭天,宣布起兵。

怀着满腔仇恨的努尔哈赤只有十三副铠甲,而他所面对的风雪辽东又是怎样的局面呢?

彼时的辽东大地部落林立,至隆庆四年(1570),明朝有多位将领于任上,包括总兵王首道也被蒙古人杀。自李成梁接任后,各部族首领迎来了他们的人生噩梦。

李成梁的战略思想是谁强大就打谁,始终让这些部落维持弱小的状态,没有实力才听话,才不会闹事。为此,他除了出兵砍杀不听话的以及实力强有潜在危胁的,还采取分化瓦解、挑唆矛盾、相互制约的平衡术来掌控这些部落(这一套权谋制衡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与当今某超级大国搅动世界政治风云所采取的手段是不是很相似?)。

在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宣布起兵前,李成梁已经将辽东大地上实力强大的几个部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从万历元年开始,李成梁率领辽东铁骑,通过十年时间,先后斩杀5万多人,将当时实力最强、气焰最嚣张的土蛮部给镇压下去。同样是这一年,建州女真首领王杲中伏被杀。至万历十年(1582),泰宁部首领速巴亥中伏,被李成梁斩首。

就在努尔哈赤起兵这一年,李成梁还采取“市圈计”将叶赫部首领清佳努、扬佳努骗至开原,待其入城后,连同随从300余人全部杀,留在城外的只有440人逃走。另外一支部落――哈达,主力也被偷袭歼灭。随着几支实力强的部族被削弱,一时间,辽东大地相对安静了,大明边境的老百姓不用再整日担心这些部族的人来抢杀掳掠他们的家人以及财产。但是,这只是相对而言。

当外部一个个强劲对手的实力被削弱,客观上为努尔哈赤的起兵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随之而来的竟出现了 历史 上“诡异的一幕”。

自努尔哈赤起兵,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经历10年时间的大小鏖战,当初一个不见经传的弱小牧民已经成长为一统建州女真的强大部落首领。尤其在万历二十一年9月爆发的古勒山大战,努尔哈赤以自己的兵力竟然将海西女真的叶赫、哈达以及蒙古科尔沁部等9部联军打败,斩杀对方4000余人,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足以彰显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此前李成梁却一直无动于衷。这难道符合他的一贯作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几个事例。

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也就是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杀的这一年年底,李成梁讨伐叶赫部,杀2000余人,叶赫实力被削弱。之后,努尔哈赤攻打尼堪外兰,声言报父仇,尼堪外兰不敌,投奔李成梁寻求庇护,李成梁却将他交给了努尔哈赤。这就是他当初撒谎的下场。

万历十五年(1587),李成梁攻打哈达部,斩杀500余人。

万历十六年(1588),李成梁再次发兵攻打叶赫部,用火炮轰击,并烧了对方的粮窖,杀清佳努的儿子那林脖罗,以及600余人,史载:“城内老小,昼夜哭泣。”叶赫部再次遭受重创。

这只是几次规模较大的行动,打击的全部都是努尔哈赤的强劲对手。不仅如此,在万历二十年(1592)的朝鲜战争中,努尔哈赤向李成梁主动请缨,希望随同李如松入朝作战。

一方面是视若无睹;一方面是稍有风吹草动就穷追猛打(对待努尔哈赤以外的部族倒是保持着他的一贯作风),这一切的现象都表明李成梁不仅不会对付努尔哈赤,相反还在“无意间”打击他的竞争对手,给他以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那么,他这样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据说,当年李成梁在攻打王杲时,曾俘虏了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李成梁并未杀他们,而是让其充当仆役,之所以不杀,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李成梁的关系比较好。之后努尔哈赤跟随在李成梁身边,一起打过仗,去过京城,甚至犯了错误,被抓起来,也被李成梁的一个小妾给放了,原因是因为努尔哈赤相貌不凡,史料记载: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甚至他们还是亲戚,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了李如柏作妾。另外,努尔哈赤还是一个相当会糊弄李成梁的人:他经常在打了胜仗后,给李成梁送来大量的财物,用来哄老头子开心。反正他们之间私底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数纠葛。

通过事件表象以及对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以分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李成梁在有意的偏袒、扶持努尔哈赤,任其发展、壮大。他之所以这么做,既有对误杀老朋友的一份愧疚;又有对努尔哈赤“听话”、“孝顺”所怀有的一份好感;还有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其次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朝廷的不满。万历怠政,朝败,导致军饷、粮草、兵马器械不能及时更新、供给,而恰恰士兵常期驻守辽东消耗又大,李成梁仗着自己军功,所以胆子很大,他将辽东地区税收及田产收入全部收归己有,用来供养军队。但是,朝廷的言官又不干了,他们不停的弹劾李成梁,加上他后期侍功而骄,生活日益奢靡,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罢官。中央财政不能及时供应,又不让地方自主,最后还被罢官,骄横的李成梁能没意见?等到十年后他再度上任,索性将辽东防御女真的屏障――六堡,全部放弃,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抚顺、清河门户洞开,从此,努尔哈赤的女真铁骑可以在辽东大地上纵横驰骋。

在李成梁巨大身影的遮掩下,努尔哈赤茁壮成长。一直等到李成梁去世,努尔哈赤便撕去伪装,于万历44年(161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称汗,定年号为天命。

一个强大的敌人在辽东大地上赫然站立起来,拔出了屠刀,露出狰狞的面孔。经过一年的准备,万历46年(1618)4月,努尔哈赤祭天,发布“七大恨”,正式宣告向大明开战。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先后攻下抚顺与清河,并掳掠十几万人口及大量粮食、财物。

万历接到告急文书后,异常震怒,于1619年,召集二十万军队,对外号称四十万,分兵四路,兵锋直指赫图阿拉,意欲大张挞伐、犁庭扫穴。

然而,明朝方面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个一直隐藏在李成梁身后的人的真实实力(除了第4路总兵李如柏),他们轻敌冒进,没能做到相互策应,分兵合击,等待他们的是如狼一般狡诈凶残的对手。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战争的发展似乎异常顺利,3月初1,西路军杜松部在萨尔浒与吉林崖全军覆没,杜松本人拼杀至天黑,战;3月初2,北路军马林部全军覆没;3月初4,东路军刘綎部在阿布达里岗中伏,全军覆没,主将刘綎脸被砍去了一半,还在继续拼冲杀,最后歼敌数十人而。史载:“阵乱,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犹鏖战不已,内外断绝,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歼数十人而。”

三路大军几乎被屠杀殆尽,只有南路军几乎没有损失(除了逃跑时自相踩踏了几个),而南路军的主帅是李如柏,自接受命令后,他就带着这一路军慢腾腾的走,等到达预定地点时,其它三路大军都已经全军覆没,在得到消息后,就往回跑,努尔哈赤也没派兵追,李如柏也没有中伏,就这样毫发无损的回去了,蹊跷吧?!他的弟弟李如桢之后的行为同他一样令人费解:努尔哈赤进攻铁岭,李如桢坐守沈阳,却是无动于衷、见不救。诡异吧?!

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文武官员伤310余人,士兵伤45870余人,财物损失无数。此役成为明、后金 历史 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用康熙的话说:“太祖萨尔浒一战而王基开。”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成功崛起为一代雄主,敢与大明争天下。

努尔哈赤自诩熟读《三国演义》,作战有勇有谋,具备很强的军事才能,辽东大地群雄逐鹿,唯独他能脱颖而出,个人能力是内因,李氏无形中的扶持也是外因的一方面。另外,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许多不利因素也在削弱大明王朝的军事与统治实力,此消彼长,在客观上为努尔哈赤的军事扩张提供了条件。

通过张居正改革,万历初期的综合国力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恢复与发展。但至万历中后期,许多对明朝 社会 不利的因素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万历三大征加上明缅交战以及后来的萨尔浒大战虽互有胜负,但在损兵折将的同时也严重增加了帝国的财政负担,财政收支逐渐由盈转亏。

2.至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万历年间,仅福王分封土地就达两万多顷,横跨河南、山东诸省,这些权贵占有着大量土地,而他们很多是不用承交赋税的,所以失去土地的那部分农民的税赋又会摊派到其它贫民头上,加上战乱频繁,军队粮饷开支巨大,又会从老百姓身上加征粮饷,沉重的负担又会导致新的农民加入逃亡的队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万历46年,广东下起了大暴雪,牲畜冻无数,这预示着灾害性气候的到来――小冰河期开始了。这种气侯造成夏季干旱、水涝交织,北方低温,草场退化,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频繁举兵南下抢夺;大范围的干旱又导致蝗灾暴发,许多地方,蝗虫过后,连粮食作物的秸秆都被吃光。

4.由自然灾害又导致瘟疫的爆发,万历年间曾有过三次大旱,而大灾过后又发生瘟疫,瘟疫造成山西一带许多地方十室九空。

5.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又直接导致市面上的粮价奇高,贫穷饥饿的老百姓没钱买粮就只有四处逃难。

6.至万历中后期的 社会 经济:一方面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价格高涨;另一方面市面上的流通货币――白银,开始逐渐变得紧缺,经济学术语称之为――滞胀(通胀与通缩同时存在)。没有银子就无法打仗,没有银子就无法再生产,没有银子就更吃不上饭,没有银子就只有去抢,没有银子就……

战争、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瘟疫、经济危机、再加上朝败,贪官污吏横行,所有的苦难都让这个饱经磨难的大明帝国举步维艰,严重削弱着它的综合实力,包括军事。而对于大明的不利,却恰恰是 历史 付予努尔哈赤的机遇,以他为代表的辽东新兴政权,正以旺盛的斗志,向着山海关策马扬鞭,奔腾而来。

努尔哈赤的崛起,既有李氏的暗中扶持,也有 历史 付予的机遇。大清兴起始于努尔哈赤;明亡始于万历,也始于李成梁。当关外的努尔哈赤在风雪中奋勇前进的时候,大明皇宫里的万历依然昏昏欲睡,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正如李自成的那句进攻宣言――“嗟尔大明,气数已尽!”

历史 很宏大,但有时又很微妙: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事,有时会影响一个时代,或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远。在万历年间,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大明不灭,那么后来的中国会不会也会同西方 社会 一样早早的实现工业革命跻身列强呢?

无论成败或是功过是非,努尔哈赤领导的欣欣向荣的新兴政权,最终将取代一个暮气沉沉的腐朽王朝,中华大地也再一次迎来民族团结的大一统局面,这本身就是 历史 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