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起源 成语起源
刚毅木讷近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于仁
2024-12-24 15:31:27 26人已围观
简介1.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几种品质近乎于什么2.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的每个字的解释和整句话的解释,还有句子要表达的思想3.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4.刚毅木讷近仁的意思是什么?5."刚、毅、木、讷近仁" 是何解?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几种品质近乎于什么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刚强
1.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几种品质近乎于什么
2.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的每个字的解释和整句话的解释,还有句子要表达的思想
3.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4.刚毅木讷近仁的意思是什么?
5."刚、毅、木、讷近仁" 是何解?
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几种品质近乎于什么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刚强、果敢、朴实、言语谨慎,那他就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 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的每个字的解释和整句话的解释,还有句子要表达的思想
《论语别裁》说:“这一句话,包括一个人的三种个性。刚,很刚强,换句话说有脾气,而且是很明显的有脾气,不对就是不对,绝不愿放在肚子里不响,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绝不干。毅,是果敢,有决断。木讷,是看起来好象笨笨的,但很厚道、朴实。如这三个因素具备的人就太好了,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
在这里南怀瑾先生提出了两个独特的观点:
1.“木讷”还是“木、讷”?
《四书集注》版本是:“刚毅、木讷”;
《论语别裁》版本是:“刚、毅、木讷”;
《金本》是:“刚、毅、木、讷”
在现代汉语中“木讷”是一个并列合成词,不属于偏正关系,不可解释为“厚道朴实的笨”或者“笨笨的厚道朴实”。而应是木有木的“质朴无华”含义,讷有讷的“谨慎迟钝”的含义,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古汉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24》),证明这个“讷”字是可以单独做动词使用的。朱熹的用法并不影响四种品质并存,而南先生将其变成“三个因素”,似乎有离原意了。
程子解曰:“‘刚’者强而不屈,‘毅’者有所发,‘木’者质朴,‘讷’者迟钝。”显然是按四种品质来理解的。
所以本书取用《金本》:“刚、毅、木、讷”。
2. 要想近“仁”,是需要孔子所说的四点俱备呢?还是南先生说的“再不然有其中的一点,也都是近于仁道的人物。”呢?
根据孔子一贯对“仁”的认识,恐怕还是需要同时俱备才行的吧!
因为他曾几度评价过他的众高徒。这些高徒不愧为人杰,但是孔子认为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却也不够“仁”的标准。比如他认为有帝王之材的冉雍,有人说:“雍也仁而不佞。”他却说:“…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4》)。比如对以忠勇著称有大将吏官之能的子路,治国并才艺具超众的冉求,有外交才华的公西华,孔子也都说过:“...,不知其仁也。”(《公冶长.7》)所以孔子的仁并不是用单方面的素质就可以衡量的。
程子也认为:“‘刚毅木讷’质之近乎仁也。”也就是说这四种品质俱备,其本质才可接近仁。
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性格刚毅说话木讷的人往往有一颗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出处:《论语·学而》
原文: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性格刚毅说话木讷的人往往有一颗仁慈的心,而那些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解读
反思:孔子时代讲礼,从“礼仪”的“仪”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立尊严,同时使的他人愉悦。用语言来使得他们欢喜和产生其他情绪是一种自我表达,孔子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学说,怎么会这样子来驳斥自己?所以明显有误!
正解:致力于巧妙的言语,钻研说话的技巧,会让人看起来变成他了所想要变成的样子,然后止步不前。而短期的来说,语言技巧是很有用的,所以众人掉进了这样的一个陷阱,这就是为什么仁德变得稀少!
刚毅木讷近仁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孔子说:公正的人,秉性刚直;果毅的人,立志坚定;质朴的人,居心笃厚;口纳的人,说话信实。这四种人,资质纯良,和仁道是相近的。
注音:zǐ yuē:“gāng yì mù nè ,jìn rén”。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注释:
刚:公正无欲。
毅:果敢坚忍。
木:性情质朴。
讷:说话迟钝。
扩展资料:
《论语·子路》篇名句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释义: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2、欲速则不达。
释义: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释义: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释义: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5、言必信,行必果。
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释义:有德行的人尊重别人但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德行的人满目遵循别人的意见,但不真的尊敬;有德行的人脸面平和但不显出沾沾自喜,小人相反。
(《论语》)
"刚、毅、木、讷近仁" 是何解?
刚毅木讷
发音
gāng yì mù nè
释义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
《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正直;毅,果决有毅力;木,诚实本分;讷本来是指不会说话,儒家推崇的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故把不善言语而行动力强视为美德。
“仁”是孔子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总的来说,是孔子对于完人的理想,是他心目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