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

2025-02-18 00:02:40 190人已围观

简介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教育孩子的成语小故事2.请问还有哪些类似于曹冲称象,孔融让梨一类的用中国传

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_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三年级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教育孩子的成语小故事

2.请问还有哪些类似于曹冲称象,孔融让梨一类的用中国传统故事来教育小朋友的故事?越多越好,谢谢!!

3.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4.简短又要有意义的成语故事,我的假期需要。

5.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6.教导为人处事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成语小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画饼充饥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

        小孩子必看的教育成语故事

        。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武和孙邕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瓜田李下

        唐朝唐文宗时,大书法家柳公权忠良耿直,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宁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皇帝就派郭宁到邮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议论纷纷。

        有一天,唐文宗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人们对朝廷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您派郭宁做地方主官,有些人赞同,也有些人表示反对。?文宗听后,皱了皱眉头,显出不太高兴的神情。过了一会儿,唐文宗对柳公权说:?郭宁做官一向没有什么过失,今天以金吾大将的身份去做个主官,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吗柳公权说:?按照郭文对国家的功劳,派做主官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听议论的人说,郭宁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的。?文宗听了柳公权的这些话,赶紧解释说:?郭宁的两个女儿进宫不是献给我的,而是去伺候太后的。?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么能跟每个人都说得清呢

        柳公权所引用的?瓜田李下?,出自一首题为《君子行》的古乐府:?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那意思就是说,当站在瓜田里面的时候,最好不要弯下身子去提鞋子;站在李子树下的时候,最好不要伸出手去整理头上的帽子。以此来避免偷瓜和李子的嫌疑。

        后来,人们常用?瓜田李下?来比喻容易使人产生嫌疑的地方。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好逸恶劳

        东汉和帝时,有一位太医,名叫郭玉。郭玉从小就跟着老师学习把脉和针灸,他医德高尚,治好了很多病人。当他给那些贫贱的人治病时,治愈率很高。但是当他给那些王孙贵族们治病的时候,却常常发生治不好的情况。

        有一次,汉和帝的一位贵人(嫔妃的称号)得了病,为了让郭玉给诊治,汉和帝就让这位贵人换上一般人的衣服,并且改换了地方,让郭玉去看病。

        郭玉不知道这个病人就是皇帝的贵人,他详细地询问了病情之后,便按部就班地应用针灸疗法,一针就治好了她的病。

        汉和帝非常奇怪,就问郭玉这是什么原因。

        郭玉回答说:?用针灸治病,位置差一点儿也不行。当我给王公贵族们治病的时候,他们高高在上,我心里很害怕。因此,使我在四个方面很为难:一是我不能随意进行诊治;二是怕他们自己不注意,耽误治疗;三是怕他们体质不好,不能用足够剂量的药;四是怕他们好逸恶劳。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我治疗过的,但是有时候就不容易痊愈。?

        汉和帝听了,认为郭玉说得很有道理。

        后来,人们就用?好逸恶劳?来形容某人贪图安逸,厌恶劳动。逸,安逸;恶,讨厌,憎恨。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请问还有哪些类似于曹冲称象,孔融让梨一类的用中国传统故事来教育小朋友的故事?越多越好,谢谢!!

       一、凿 壁 偷 光

       读音: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原指 西 汉 匡 衡 凿 穿 墙壁 引 邻 舍 之 烛光 读书。后 用来 形容 家贫 而 读书 刻苦。

       出自:《西 京 杂 记》卷 二:“匡 衡 字 稚 圭,勤 学 而 无 烛,邻 舍 有 烛 而 不 逮。衡 乃 穿 壁 引 其 光,以 书 映 光 而 读 之。”

       成语故事:

       西 汉 时候,有个 农 民 的孩子,叫 匡 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 穷,没 钱 上学。后来,他跟一个 亲 戚 学 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 衡 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 贵 重 的,有书的人 不 肯 轻易 借 给 别人。匡 衡 就在 农 忙 的时节,给有 钱 的人家打 短 工,不要 工 钱,只求人家 借 书 给他看。过了几年,匡 衡 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 劳 动 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 干 活,只有 中 午 歇 晌 的时候,才有 工 夫 看一点书,所以 一 卷 书 常常要 十 天 半 月 才能够 读 完。匡 衡 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 庄 稼,没有 时 间 看 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 看 书。可是 匡 衡 家里很穷,买不起 点 灯 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 衡 躺在 床 上 背 白 天 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 嚯 地 站起来,走到 墙 壁 边一看,啊!原来从 壁 缝 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 灯 光。于是, 匡 衡 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 小 刀,把 墙 缝 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 光 亮 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 灯 光,读 起 书 来。匡 衡 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 学 问 的人。

二、囊 萤 映 雪

       读音:náng yíng yìng xuě

       解释:原 是 车 胤 用 口 袋 装 萤 火 虫 来 照 书本,孙 康 利用 雪 的 反光 勤奋 苦学 的 故事。后形容 刻苦 攻 读。

       出自:元· 贾 仲 名《萧 淑 兰》第 一 折:“虽 无 汗 马 眠 霜 苦,曾 受 囊 萤 映 雪 劳。”

       成语故事:

       晋 代 孙 康 由于 没 钱 买 灯 油,晚上 不能 看书,只 能 早早 睡觉。他 觉得 让 时间 这样白白 跑 掉,非常 可惜。

       一天 半 夜,他从 睡 梦 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 康 不顾 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 手 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 孜 不 倦 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 饱 学 之 士。后来,他当了一个 大 官。

三、不 耻 下 问

       读音: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乐 于 向 学问 或 地 位 比 自己 低 的人 学习,而不 觉得 不好 意思。

       出自:《论 语 · 公 冶 长》:“敏 而 好 学,不 耻 下 问。”

       语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 虚 心 求 教

       成语故事:

       一次,孔 子 去 鲁 国 国 君 的 祖 庙 参加 祭 祖 典 礼,他不 时 向人 询 问,差不多 每件事 都问到 了。有人 在 背后 嘲 笑 他,说他 不懂 礼仪,什么 都 要 问。孔 子 听到 这些 议论 后 说:“对于 不懂 的事,问个 明白,这 正 是 我 要求 知 礼 的 表现 啊。”

       那时,卫 国 有个 大 夫 叫 孔 圉(音yu),虚心 好学,为人 正直。当时 社会 有个 习惯,在最 高 统? 治 者 或 其 他 有 地 位 的 人 死 后,给 他 另 起 一 个 称 号,叫 谥 (音shi)号。按 照 这个 习 俗,孔 圉 死 后,授 于 他 的 谥 号 为“文”,所 以 后 来 人 们 又 称 他 为 孔 文 子。

       孔 子 的 学 生 子 贡 有些 不 服 气,他认为 孔 圉 也有 不足 的 地方,于是就去问 孔 子:“老 师,孔 文 子 凭 什么 可以 被 称 为‘文’呢?”

       孔 子 回答:“敏 而 好 学,不 耻 下 问,是 以 谓 之‘文’也。”意思是说 孔 圉 聪 敏 又 勤 学,不 以 向 职 位 比 自己 低、学问 比 自己 差 的 人 求 学 为 耻 辱,所以 可以 用“文”字 作为 他 的 谥 号。

四、断 齑 划 粥

       读音:duàn jī huà zhōu

       解释:断:切 断;齑:酱 菜 或 腌 菜 之 类。指 食 物 粗 简 微 薄。形容 贫 苦 力 学。

       出自:宋 · 释 文 莹《湘 山 野 录》:“范 仲 淹 少 贫,读 书 长 白 山 僧 舍,作 粥 一 器,经 宿 遂 凝,以 刀 画 为 四 块,早 晚 取 两 块,断 齑 数 十 茎 啖 之,如 此 者 三 年。”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北 宋 时 期,范 仲 淹 小时 家 贫,他 只好 住在 庙 里 读书,昼夜 不息,每日 生活 十分 清 苦,用 两升 小米 煮粥,隔夜 粥 凝 固 后 用 刀 一 切 为 四,早 晚 各 吃 两 块,再 切 一 些 腌 菜 佐 食。经过 苦 读 终于 被 录 取 为 官 员,他 的 至 理 名 言 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1.子路借米:有一年闹饥荒,村里人都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小子路为了让病重的母亲吃上大米饭,翻山越岭几公里,才在亲戚家借来几斤米,村里人都夸子路勇敢.孝顺.

       2.项囊七岁懂礼:孔子有一年与俩个徒弟一起去游说,他们乘做的马车路过一块田埂停了下来,原来前面有一个小孩子在垒土玩,其中的一个徒弟叫他让路,他说:"看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原来是一座土城,那个孩子说:"你说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孔子问他叫什么,他说他叫项囊,孔子说:"项囊七岁懂礼,可以做我的老师.

       3.卓恕交友守信:南宋有一个官员叫卓恕,有一次,他到建业去做事,他顺便去拜访了他的一位朋友,离别时,他说明年再来,并且说出了具体的时间.第二年,那位朋友在约好的时间里摆了一桌酒席又请了他的一些朋友.约好的时间将要来到,可就是看不到卓恕,其中的一位朋友说:"建业离会稽几千里,他就是想要准时也不可能,说着,卓恕来到了席间,顿时满座皆惊.卓恕守信从此就传开来.

简短又要有意义的成语故事,我的假期需要。

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

       1、成语故事·揠苗助长

       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叶公好龙、画地为牢、望梅止渴等等 都有意义

教导为人处事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 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闻鸡起舞 晋代有一位的将军,名叫祖逖。他文韬武略,忠心爱国,是一位倍受尊敬的人。可是,祖逖小时候却是个淘气的孩子。他不爱读书习武,整天只喜欢到处去玩。 祖逖长大后,看见国家衰落,连年征战,百姓的日子非常艰苦。但是,他力量微薄,学问又浅,什么忙也帮不上。为了能改变国家的现状,祖逖开始发奋读书,认真学习,从书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祖逖还经常去当时的首都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认识他的人都说:“祖逖将来会是国家的栋梁。”祖逖24岁的时候,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他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就没有答应,而是继续努力读书。 祖逖有个好朋友叫刘琨,两个人每次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都会不知不觉谈到很晚,就在一张床上休息。一天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声,便爬起来对刘琨说:“公鸡在叫我们起床,现在就去练剑怎么样?”刘琨欣然同意了。 从此以后,祖逖和刘琨约定,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酷暑严冬,从来没有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祖逖与刘琨都成为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的文武全才。

       3、达·芬奇画蛋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小爱好绘画。父 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多天。 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便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 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的表现出来,非得下番苦功不可。”从此,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时期勤奋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

       4、唐朝大诗人李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呵呵地说: “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并被称为“诗仙”。

       5、左思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 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 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1.按图索骥

       孙阳,春秋时期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因此人们都管孙阳叫“伯乐”。孙阳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了一本《相马经》,供人们参考。孙阳有个儿子,智力较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后,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

       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点是高脑门、大眼睛、大蹄子”,便拿着书,往外走,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见一只癞蛤蟆,忙抓了回去告诉他父亲说:“自己找了匹好马,和你《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就是蹄子小了点”。伯乐看见了以后,哭笑不得,幽默的说:“你这马爱跳,没法骑啊”。

       寓意:“按图索骥”这个成语一般既用来表示做事死板,机械,广泛用于贬义词,也比喻按照线索来寻找,这一种解释不含贬义。

       2.掩耳盗铃

       出自《吕氏春秋》原为“掩耳盗钟”,范氏灭亡了,有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又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把钟抢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最终也被别人抓获了。

       寓意: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其果。

       3.杞人忧天

       出自《列子 天瑞》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

       在别人的劝导之下,他又放下心,开心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的解释虽然不科学,但是他关心他人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寓意:该故事辛辣的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比喻不必要的或者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4.夜郎自大

       出自《史记 西南夷列传》滇王同汉朝的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更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寓意: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的行为。

       5.揠苗助长

       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好了,今天关于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