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汉语词典 汉语词典
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_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啊
2025-02-17 12:02:36 136人已围观
简介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_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啊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1.四种成语的用法2.成语是什么 探究成语的定义和用法?3.成语解释大全(汇集了常见成语的意思和用法)4.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尽力为大家解答关于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关于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的话题,我们开始讲解吧。
1.四种成语的用法
2.成语是什么 探究成语的定义和用法?
3.成语解释大全(汇集了常见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4.成语的运用
5.成语的用法是什么意思?
6.成语的意思及用法
四种成语的用法
四种成语的用法AABC、AABB、AAB、ABB。成语是一种常用的固定词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它通常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且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成语在汉语中非常丰富,常被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下面从不同角度介绍成语的解释及用法。
1、成语的解释
成语是一种浓缩了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的语言表达形式。通常,成语的含义并非其字面意思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通过背景、语境等综合因素来理解。
一般来说,成语的解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按字面意思解释:大部分成语都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但并不是所有成语都可以这样解释。
典故出处解释:很多成语都源自历史故事、寓言、神话等,可以通过这些典故来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
文化背景解释:成语往往承载了特定的文化信息,通过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2、成语的用法
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它可以用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形象性和生动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成语用法:
口头表达:在口语中,人们常常使用成语来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书面表达:在书面语中,成语通常被用来提高文章的文学性和表现力。
文化交流:由于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常常被用来进行跨文化交流,以传达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成语往往被用作修辞手法,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成语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单位,它的解释和用法因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人习惯等因素而异。了解和正确使用成语,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成语是什么 探究成语的定义和用法?
在劫难逃 ---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解释: 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致通明,结构细巧。也比喻人精明灵活。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器物精致通明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易误解为“没有成功”。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也泛指给人带来的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 这一成语在使用时极容易出错,往往误用为“如同自身感受到的一样”,没有注意到本成语的“感”(感激义),所以它应该用于“代人感谢另外一个的恩惠”。但现在生活中误用太多,词典改版时收录新语意,即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
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美妙动听。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能说会道
画地为牢---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讳莫如深---讳:瞒着不说;深:事件重大。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万人空巷 ---用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欢迎等盛况
解释: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火中取栗---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解释:栗:板栗,坚果。比喻为不如冒风险,徒然吃苦而得不到好处。
汗牛充栋---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藏书非常多
解释:栋:栋宇,房屋。指藏书太多,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穿云裂石---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声音之激越
解释:穿:穿破;裂:震裂。穿破云层,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激昂。
六马仰秣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乐声美妙
解释: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停食抬头倾听。
举案齐眉---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解释:案:有脚的托盘。汉代孟光给梁鸿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相敬如宾---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释:宾:宾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浩如烟海---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书籍多
解释: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不同凡响---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表示才能出众,本领高强
解释: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杰出。
崭露尖角---露出尖尖的角儿。(这个不是成语)
成语解释大全(汇集了常见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成语是由一些汉字组成的词语,它们具有固定的结构和语法,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它们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成语的语言形式具有固定性,因此成语的使用需要理解其特定的定义和用法。
比喻成语:比喻成语是指由比喻、比拟、类比等方式产生的成语。这类成语通常具有形象的比喻意义,例如“一鸣惊人”、“如鱼得水”等。
成语的用法
总之,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具有固定的结构和语法,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成语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贴切。成语的分类有典故成语、象形成语、比喻成语和俗语成语。对于学习和掌握成语,需要了解其定义和用法,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成语。
成语的分类
成语的运用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由于其简洁、形象、富有文化内涵的特点,成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一、亡羊补牢
意思:指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用法:用来形容事情出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也可以用来劝诫他人,表示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例句: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立即采取了亡羊补牢的措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二、画蛇添足
意思: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用法:用来形容不必要的多余行为,强调不要做无用功。
例句:他在这件事上画蛇添足,反而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了。
三、守株待兔
意思:比喻坐等机会而不主动去争取。
用法:用来形容不主动争取,而只是等待机会的行为。
例句:他一直守株待兔,却没有等到机会。
四、杯弓蛇影
意思:比喻因为过分敏感而疑神疑鬼。
用法:用来形容因为过分敏感而产生的多疑心理。
例句:他总是杯弓蛇影,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怀疑。
五、对牛弹琴
意思:比喻对不懂事物的人讲解,白费口舌。
用法:用来形容对于不懂事物的人讲解,没有任何效果。
例句:他对那个不懂音乐的人弹琴,简直是对牛弹琴。
六、井底之蛙
意思: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用法:用来形容人的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例句:他只在自己小小的圈子里生活,真是井底之蛙。
七、一箭双雕
意思:指一举两得,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
用法: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两个目的的情况。
例句:他的计划真是一箭双雕,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好处。
八、画龙点睛
意思:比喻在作品的关键地方加上一点点修饰,使之更加完美。
用法:用来形容在作品、演讲等中的关键地方加上点睛之笔,使之更加出色。
例句:他在演讲的结尾处画龙点睛,使整个演讲更加生动有趣。
结尾
以上是一些常见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介绍。成语作为汉语的瑰宝,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希望大家能够善于运用成语,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地道、富有韵味。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成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的用法是什么意思?
运用成语可以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了解各构成成分的意义、成语的字面意义,特别是一些关键语素的意义,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成语的实际意义。
例如,“如履薄冰”中的“履”是“踩、踏”的意思,“薄冰”则比喻危险的境地,整个成语意思是如同踩在薄冰上,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谨慎,以避免陷入危险。
其次,要规范地使用成语的形式。使用成语要规范,应当注意成语的定型性,应使用成语的通行结构和固定成分,不能随意改动。例如,“分道扬镳”不能写成“分道扬鞭”,“画龙点睛”不能写成“画龙点晴”。
此外,运用成语还要注意场合和语境。成语具有褒义、贬义和中性的特点,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例如,在表达好的事情时可以选择褒义的成语,如“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等;在表达不好的事情时可以选择贬义的成语,如“如狼似虎”、“狼狈为奸”等。
总之,运用成语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素养,需要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形式,并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优势和作用。
知识扩展
成语是一种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深刻的含义和广泛的使用价值。
首先,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相比于普通的词语,成语通常更短小精悍,却能够传达出丰富的含义和情感。比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仅仅四个字,却能够形象地表达出“多此一举”的意思,让人在理解的同时产生深刻的印象。
其次,成语具有表现力强的特点。成语通常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意思,让人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比如“胸有成竹”这个成语,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出“事先有准备、有把握”的意思,让人能够形象地感受到那种自信和准备充分的状态。
此外,成语还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无论是日常交流、写作还是演讲,成语都能够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比如在社交场合,可以说“这件事情真是‘无巧不成书’啊!”通过使用成语,可以让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成语还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历史事件、典故或者古代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比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源自于秦朝赵高欺骗秦始皇的故事,如今被用来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行为。
总之,成语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语言资源,能够让人们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更加生动、准确和有力。通过学习和使用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成语的意思及用法
对联写作指导(第四讲 词、词组的结构和句子成分)2008年02月02日 星期六 22:27第四讲 词、词组的结构和句子成分
一 词和词组的结构
写作对联,对仗时要做到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必须理解、掌握词和词组的结构方式。要做到对仗工整,必须正确运用词和词组,让相同的结构相对。(这里讲的词,是语法上的词,不是文学体裁诗词的词。)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字和词有联系,又有区别。字,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汉字一字一音,有意义,多半可以独立运用,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过去称词为字,所谓“实字、虚字”,实即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
词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名称:
1.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 这是按音节的多少划分。单音词,就是一个音 节构成的词,在书面形式上用一个汉字表示,如“天”、“一”、“走”、“红”。双音词,就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两个汉字,如“国家”、“对 联”、“勇敢、“我们”。多音词,就是由三个和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三个和三个以上的汉字,如“收音机”、“高层建筑”、“英汉大辞典”。 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将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如“美→美丽”,“民→人民”,“师→老师”。对联常使用古代汉语(文言),单音词多,所以要特别 注意掌握单音词。
2.单纯词·合成词 这是按词的意义成分来划分。单纯词,只包含一 个有意义的成分(词素),如“人”、 “海”、“大”。合成词,包含两个和两个以上有意义的成分,如“人民”、“伟大”、“大众化”。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单纯词不一定就是单音词,如“枇 杷”是双音词,但它是单纯词,因为它是两个字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成分。音译外来词,如“沙发”、“法兰西”、“富兰克林”,虽是双音或多音词,但每 个字只表示一个音,不表示意义,所以仍是单纯词。
词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它大于词,小于句子。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和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在对联写作中经常使用,需注意掌握其结构方式。
合成词和词组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是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介宾式。
(1)联合式
又称并列式,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①同义联合
名词+名词 如:人民 土地 门户 干戈 肝胆 杨柳 莺燕 山岭
动词+动词 如:吟哦 撰写 修建 学习 寄寓 降落 攻击 叱咤
形容词+形容词 如:富裕 贫穷 丰富 善良 美丽 温暖 深厚
②反义联合
名词+名词 如:天地 水火 春秋 日夜 功过 恩怨 上下 东西
动词+动词 如:升降 起伏 兴亡 成败 悲喜 褒贬 有无 沉浮
形容词+形容词 如:高低 大小 深浅 难易 盛衰 冷暖 优劣
(2)偏正式
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前者像枝叶,后者像树的根干。
①形容词或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如:大江 清江 三江 精心 苦心 灰心 二心 小园 家园 田园 此园 大门 寒门 佛门 蓬门 我国 强国 前程 鹏程 归程 历程 征程
②形容词或副词、动词+动词 如:快走 徐行 疾驰 奋进 挺进 新进 并进 畅想 猜想 浮想 还想 休想 大打 扑打 痛打 高飞 纷飞 腾飞 起飞 悲鸣 轰鸣 争鸣
(3)主谓式
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部分。
①名词+动词 如:沙飞 水流 花开 叶落 蝉鸣 犬吠 虎啸 龙腾 心喜 客来
②名词+形容词 如:心急 胆怯 年轻 情深 意切 味长 词美 国强 官清
有些偏正式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即成主谓式的合成词或词组。如:大树→树大 狂风→风狂 好心→心好 贪官→官贪 强国→国强
(4)动宾式
又称支配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格式 动词+名词或代词 如:举重 滑冰 放心 签名 知己 爱人 恨谁 治国 读书 补课 过年 开花 防沙
有些主谓式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就成动宾式的合成词或词组。如:花开→开花 沙飞→飞沙 客来→来客 国治→治国 天翻→翻天
(5)动补式
又称补充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在整个词义上,以前者为主;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补语。
格式 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副词 如:说明 说尽 改正 改好 提高 提前 抓紧 抓住 戳穿 赶跑 打痛 吃饱 穿暖 看清 望远 登高 美甚
有些动补式的词或词组,中间可以插进“得”,以表示可能;插进“不”,表示不可能。如“吃得饱”、“望得远”、“提不高”、“看不清”。
(6)介宾式
介词把它所带的宾语介绍给主语,介词在前、宾语在后。介宾式可以短到两个字,长到好几个字。
格式 介词+名词或代词 如:于此 以君之力 向前方 从南边 自海上
△ △ △ △ △
在山水间 为人民 对祖国 把亲朋好友 (△为介词)
△ △ △ △
以上,“式”即“结构”,联合式即联合结构,偏正式即偏正结构,以此类推。
词、词组结构方式对照表
结构各类
例 词
联合结构 国家 泥沙 良好 日月 东西
偏正结构 大家 白沙 好花 明月 东海
主谓结构 家大 沙飞 花开 月明 海啸
动宾结构 爱国 飞沙 卖花 看月 观海
动补结构 爱得深 飞起 卖完 看清 观遍
介宾结构 为国 向沙漠 在花前 对月 自海上
二 句子成分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单位。一个句子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说话和朗读中,句子有一定的语调,句子与句子中间有一个较大的停顿。
对仗,必须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为了做好对仗,除了理解、掌提词和词组的结构以外,需要再了解有关句子的知识。
构成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和谓语。句子可以有四种次要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
1.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表示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主语一般在前,谓语一般在后。用作主语的常是名词、代词。用作谓语的常是动词(包括“是”、“有”)、形容词。下例春联,名词作主语:
山河壮丽;
△△
岁月峥嵘。
△△
下例春联,形容词作谓语:
国家昌盛;
△△
人民安康。
△△
2.宾语
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一般在动词的后边,也可借助介词“把”、“对”等用在动词前边,表示行为的对象、成果、工具、处所或存在的事物等,常用名词、代词充任。如潘力生题人民大会堂联,名词作宾语:
一柱擎东亚;
△△
群星拱北辰。
△△
3.定语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成分。被修饰或限制的词是中心词。定语指出中心词的属性、形状、数量及所属的人、地方、时间、范围等。定语用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任,在中心词的前边。如张广建题甘肃崆峒山联,数量词作定语:(黑三角表示中心词)
俯瞰河流,百尺楼台九曲水;
△△▲▲△△▲
凭临城郭,万家烟火四围山。
△△▲▲△△▲
4.状语
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成分。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状语用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动量)、表示处所或时间的名词和介宾结构充任,一般在中心词的前边。如台湾剑潭古寺联,形容词作状语:
古迹重修,成观光地;
△▲
寺名长播,结香火缘。
△▲
5.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成分。被补充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补语表示行为的结果、数量,或性状的程度。补语由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动量)充任,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有时要借助“得”来表示(如“美得很”)。如陕西药王山药王庙联,形容词作补语:
医隐山林托迹远;
▲ △
仁昭今古惠民深。
▲ △
词组的功用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可由有关词组充任。
三 句子种类
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子的种类,按内容意思和语气划分,陈述事情的,叫陈述句,句末用句号;提出问题的,叫疑问句,句末用问号;要求听话人做或不做某种事情的,叫祈使句,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抒发某种强烈情感的,叫感叹句,句末用感叹号。
2.完全句和不完全句
按照句子成分来划分,有完全句和不完全句。
完全句又称双部句,主语部分、谓语部分齐备,意思完整。如隆中三顾堂联:
两 表 酬 三 顾;
一 对 足 千 秋。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不完全句又称单部句,可分三种:
(1)无主句 只有谓语部分,没有主语部分;说不出主语,或无需说出主语。一般由动宾词组造成。有的祈使句就是无主句。如*青年时代自勉联:
( ) 与有肝胆人共事;
( ) 从无字句处读书。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2)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话,上下文)里,句子中某些成分可以不说。对联里,常省略主语“我”、“我们”,有时承前省,有时照后省,有时全联多处全省。如彭玉麟题黄鹤楼联,两处省“我”:
我从千里而来,( )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 )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3)独词句 由单独一个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省略的成分多而难以确定,意思比较含蓄。如“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出现了这样一副极短的对联:
死;
生。 (倒写)
含义异常丰富:在日本侵略军的占领下,生离死别,生不如死;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又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
长征老战士;
文革病诗人。
谢觉哉,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代表,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对无法无天的“文革”毫无办法,只能做个“病诗人”,意余言外。
3.单句和复句
按照句子的个数来划分,有单句和复句。
单句 又叫简单句。常由一个主谓词组构成,也可由一个词或其他词组构成。单句可以是完全句或不完全句。单句不一定文字都简短,单句可以因主要成分加上次要成分而复杂化,因而文字较长。
复句 是意思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成的大句子。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在对联书籍中,为讲述方便,一般将逗号断开的词组都称作分句,和语法上的分句有所不同。)复句中各分句之间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如李甲秾自勉联:
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上下联各由五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中三个分句是联合关系,与最后那七个字的分句是偏正关系(因果);后四句与开头一句又是偏正关系(因果,倒装)。
分辨单句、复句,要着眼于句子成分和结构,成分有省略的要加以补充(独词句、无主句除外)。如陶行知题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孰为夫子?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的人),才算学生。
上下联的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人“。半联是单句。
蔡元培挽鲁迅联:
著作最谨严,(著作)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遗言)莫作空头文学家。
上下联两句各有主谓语,下句主语是承前省略。半联是复句。
四 成语结构辨析
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强,写作中常用。了解成语结构,有助于对仗工整。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字组成。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谓语齐全,如“青出于蓝”、“胸有成竹”、“骄兵必败”、“蚍蜉撼树”等。它可以是一个省略主语或谓语的不完全句,如“想入非非”、“与众不同”、“为民请命”、“喜怒哀乐”等。
成语,前两字和后两字的关系可以有种种不同。主谓关系如“玉石俱焚”、“人才辈出”。动宾关系如“煞费苦心”、“一改故辙”。偏正关系如“十万火急”、“娓娓动听”、“从宽发落”。
成语,前两字和后两字是联合关系的最多。联合关系的成语,前两字、后两字各自彼此又有种种不同关系。
1.联合+联合 如:
繁荣昌盛 富贵荣华 冠冕堂皇 多快好省 谦虚谨慎 古今中外
温良恭俭 激昂慷慨 麟凤龟龙 魑魅魍魉 酒色财气 风云月露
成败利钝 喜怒哀乐 轻重缓急 青红皂白 悲欢离合
2.偏正+偏正 如:
三心二意 三坟五典 五洲四海 千方百计 万紫千红 山珍海味
凤毛麟角 火树银花 火海刀山 花朝月夕 光风霁月 名缰利锁
舌剑唇枪 冰天雪地 枪林弹雨 良辰美景 良师益友 青梅竹马
明眸皓齿 国色天香 和风细雨 赤县神州 赤胆忠心 志士仁人
坚甲利兵 严刑峻法 社鼠城狐 陈规陋习
(以上偏正是“定语+中心词名词”)
三令五申 七拼八凑 千变万化 千锤百炼 并驾齐驱 坐言起行
条分缕析 高瞻远瞩 旁征博引 兼收并蓄 精打细算 潜移默化
先忧后乐 露宿风餐 旁敲侧击 明争暗斗 冷嘲热讽 倒行逆施
横征暴敛 阳奉阴违 道听途说 左顾右盼 长吁短叹 浅斟低唱
(以上偏正是“状语+中心词动词”)
3.主谓+主谓 如:
龙吟虎啸 龙骧虎步 龙盘虎踞 凤鸣鸾舞 风驰电掣 鸟语花香
心驰神往 耳闻目睹 眉开眼笑 功成名遂 珠联璧合 纲举目张
家喻户晓 豕突狼奔 狼吞虎咽 蚕食鲸吞 手忙脚乱 风吹雨打
众叛亲离 兰摧玉折
(以上主谓是“名词+动词”)
人寿年丰 民康物阜 民富国强 地大物博 地老天荒 年高德劭
日新月异 花好月圆 心旷神怡 珠圆王润 冰清玉洁 顽廉懦立
事半功倍 才疏学浅 口燥唇干 山穷水尽 脑满肠肥 羊狠狼贪
灯红酒绿 凶多吉少
(以上主谓是“名词+形容词”)
4.动宾+动宾
引经据典 求同存异 励精图治 披荆斩棘 披星戴月 披肝沥胆
呼风唤雨 改天换地 废寝忘食 扶危济困 正本清源 厉兵秣马
扬眉吐气 回肠荡气 抛砖引玉 沽名钓誉 见微知著 买椟还珠
坐并观天 玩物丧志 贪赃枉法 弄虚作假 吞云吐雾 折戟沉沙
前后是联合关系的成语,其中许多可以前后颠倒使用,如:
激昂慷慨→慷慨激昂 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龙吟虎啸→虎啸龙吟 花好月圆→月圆花好
前后虽是联合关系,如果是前后两个行为有先后承接关系,一般不能颠倒,如“见缝插针”、“弄巧成拙”。
成语的语法用法
成语的解释[idiom;set phrase]
汉语词汇 * 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 著名 著作 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 意义 之中, 不是 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 任意 变 动词 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详细解释 (1).习用的 古语 。 元 刘祁 《归潜志》 卷 十二 :“ 古文 不宜 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 自强 ;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 :“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 :“不节烈( 中国 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 国家 ?” (2).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字组成。 清 任泰学 《质疑·经义》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 赵树理 《金字》 :“我想了一阵,想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 有口皆碑 ’四个大字。”
词语分解
成的解释 成 é 做好,做完: 成功 。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 仁德 )。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事物发展到 一定 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 成才 。 蔚然 成风。 变为:长成。变成。 语的解释 语 (语) ǔ 话:语言。汉语。 英语 。语录。语汇。 语重心长 。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说:细语。低语。 语 (语) ù 告诉 :不以语人。
成语的语法用法: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拓展知识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的多样性: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4、典雅型风格: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或俗语中,其语体风格庄重、典雅。
好了,今天关于“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成语用法是什么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