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_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有哪些
2024-11-03 16:50:33 27人已围观
简介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_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关于《孟子》的成语2.有关《孟子》的成语3.关于孟子的成语4.孟子的关于读书的成语5.出自孟子的成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关于《孟子》的成语
2.有关《孟子》的成语
3.关于孟子的成语
4.孟子的关于读书的成语
5.出自孟子的成语及来源
6.《孟子》中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孟子》的成语
关于孟子的成语有:晬面盎背、丛雀渊鱼、鱼与熊掌、得道多助、齐东野语等。晬面盎背[ zuì miàn àng bèi ]解释:指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貎,敦厚之态。指有德性者的仪态。出自: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译文: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它们产生的气色是纯正和润的,显现在脸上,充满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道德修养到家。
丛雀渊鱼[ cóng què yuān yú ]解释: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出自: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译文:替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替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替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为政等。鱼与熊掌[ yú yǔ xióng zhǎng ]解释: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有关《孟子》的成语
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远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不远千里(1.1)、弃甲曳兵(1.3)、五十步笑百步(1.3)、不违农时(1.3)、始作俑者(1.4)、秋毫之末(1.7)、缘木求鱼(1.7)疾首蹙頞(2.1)、与民同乐(2.1)、匹夫之勇(2.3)、顾左右而言他(2.6)、箪食壶浆(2.10)、凶年饥岁(2.12)、创业垂统(2.14)、浩然之气(3.2)、阿其所好(3.2)、具体而微(3.2)、以力服人(3.3)、以德服人(3.3) 、恻隐之心(3.6)、与人为善(3.8)、采薪之忧(4.2)、地丑德齐(4.2)、彼一时,此一时(4.13)、舍我其谁(4.13)、绝长补短(截长补短)(5.1)、守望相助(5.3)、粒米狼戾(5.3)、为富不仁(5.3)、为仁不富(5.3)、用夏变夷(5.4)、南蛮鴃舌(5.4)、饱食暖衣(5.4)、独行其道(6.2)、富贵不能*(富贵不*)(6.2)、贫贱不能移(6.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6.3)、毁瓦画墁(6.4)、通功易事(6.4)、胁肩谄笑(6.7)、乱臣贼子(6.9)、离篓之明(7.1)、孝子慈孙(7.2)、顺天者存,逆天者亡(7.7)、天下无敌(7.7)、三年之艾(7.9)、盈野(7.14)、声音笑貌(7.16)、男女授受不亲(授受不亲)(7.17)、不虞之誉(7.21)、求全之毁(7.21)、好为人师(7.23)、无后为大(7.26)、若合符节(8.1)、不为已甚(8.10)、赤子之心(8.12)、声闻过情(8.18)、夜以继日(8.20)、立贤无方(8.20)、掩鼻而过(8.25)、三过其门而不入(8.29)、富贵利达(8.33)、被发缨冠(8.29)、得其所哉(9.2)源源而来(9.3)、以文害辞(9.4)、以意逆志(9.4)、自怨自艾(9.6)、袒裼裸裎(10.1)、父母国(10.1)、抱关击柝(10.5)、辞尊居卑(10.5)、市井之臣(10.7)、是非之心(11.6)、专心致志(11.9)、岂有他哉(11.14)、乐善不倦(11.16)、动心忍性(12.15)、敬老慈幼(12.7)、穷不失义(13.9)、独善其身(13.9)、孤臣孽子(孽子孤臣)(13.18)、广土众民(13.21)、不言而喻(13.22)、鸡鸣而起(13.25)、摩顶放踵(13.26)、安富尊荣(13.32)、居仁由义(13.33)、引而不发(13.42)、放饭流歠(13.47)、饭糗茹草(14.6)、百世之师(14.15)、大而化之(14.25)、来者不拒(14.30)、食前方丈(14.34)踽踽凉凉(14.37)、行不顾言(14.37)、言不顾行(14.37)、自以为是(14.37)
关于孟子的成语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晬面盎背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丛雀渊鱼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赶到敌人方面去。语本《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雀)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断织之诫 孟子的母亲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纱,使机上的纱不能成布的损失来告诫中途放弃学业的儿子。后用这个故事告诫中途辍学的人。
断杼择邻 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艴然不悦 非常生气。艴fú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衡虑困心 形容费尽心思。语出《孟子·告子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胶鬲之困 胶鬲,商周时人,纣时因遭世乱,曾隐遁为商。《孟子·告子下》:“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因以“胶鬲之困”指士人不在位而处于困难之境。
壸浆箪食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壸浆,以迎王师。”原谓竹篮中盛着饭食,壶中盛着酒浆茶水,以欢迎王者的军队。后多用指百姓欢迎、慰劳自己所拥护的军队。
廉顽立懦 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披发缨冠 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仆仆亟拜 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齐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取诸宫中 《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宫,古代对房屋的通称。后以“取诸宫中”谓取用于自己家中,极言其便利。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嫂溺叔援 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神州赤县 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县神州”或“神州赤县”为中国的别称。
食箪浆壶 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视为寇雠 《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后因以“视为寇雠”比喻极端仇视。
守约施搏 谓所操者简易而施与者广大。语本《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以叔援嫂 《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以叔援嫂”谓权宜行事。
逾墙钻穴 亦作“逾墙钻蠙”。亦作“逾墙窥蠙”。语本《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以“逾墙钻穴”指男女偷情。
鱼与熊掌 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渊鱼丛爵 《孟子·离娄上》:“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后以“渊鱼丛爵”比喻为政不善,结果驱使人民投向敌方。
邹衍谈天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后因以“邹衍谈天”喻善辩。邹,通“驺”。
左右逢原 《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谓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应手。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解释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示例故事
南蛮鴃舌 〖解释〗鴃:即伯劳。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
孟子的关于读书的成语
关于孟子的成语:舍生取义、明察秋毫、茅塞顿开、为富不仁、杯水车薪。1、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拼音:shě shēng qǔ y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取:求取)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2、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明察秋毫”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明:视觉敏锐。察:看。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
3、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拼音:máo sè dùn kā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下》。“茅塞顿开”本义是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现在忽然一下子被打开了(茅塞:被茅草塞住。顿:顿时,立刻);后比喻忽然理解、明白了。
4、为富不仁
为富不仁(拼音:wéi fù bù ré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及其弟子《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为:做,引伸为谋求)指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5、杯水车薪
杯水车薪(拼音:bēi shuǐ chē xī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杯水车薪”的原义是用一杯水去扑灭一车燃烧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无济于事。
出自孟子的成语及来源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揠苗助长 出类拔萃(《公孙丑章句上》
为富不仁 一傅众咻(《滕文公章句上》) 自暴自弃 好为人师(《离娄章句上》)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离娄章句下》) 集大成者 金声玉振(《万章句下》)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告子章句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章句下》)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尽心章句下》) 出尔反尔(《梁惠王章句下》 )
绰绰有余(《公孙丑章句下》) 自怨自艾(《万章句上》)
不言而喻(《尽心章句上》
《孟子》中的成语有哪些
1 出自《孟子》的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 4、彼一时此一时: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 10、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或意想不到的赞扬。。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1、曾经沧海:谓曾经见过大海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唐·元稹《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以此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12、成仁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仁,仁爱。义,正义。《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殊从容……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13、赤子之心:指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纯洁善良的心。语出《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14、出尔反尔: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15、春风化雨:后喻良好的教育。多用来称颂师长对学生及晚辈潜移默化的教育。 16、寸木岑楼:指差别很大。 17、大而化之: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原指光大道德并能融会贯通。后用来形容做事不细致,不谨慎。 18、大旱之望云霓:云霓,天将降雨的征兆。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指大旱之时盼望下雨。比喻盼望殷切。 19、箪食壶浆(dān sì hú jiāng):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孟子·梁惠王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 欢迎的情况。 20、箪豆见色:谓计较小利。语出《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於色。” 21、当务之急:指当前任务中最急需要办的事情。 23、地利人和: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24、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5、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26、翻然改进:翻然:变动的样子。形容很快转变,有所进步。 27、反求诸己:求:追究;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28、饭糗茹草:饭、茹,吃。糗,干粮。草,野菜。吃干粮和野菜,形容生活非常清苦。 29、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 2 苦的人。” 31、寡人之疾:疾:病,毛病。古代君王的通病——好色。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后以“寡人之疾”喻人之好色。 32、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其实此成语最早应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33、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人不够谦虚,好以教导者自居。 34、浩然之气:指正大刚直的精神。浩然,盛大的样子。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5、岌岌可危:岌岌,危险的样子。形容地位或状况十分危险,将要垮台或灭亡。 36、疾首蹙额:疾首,头疼。蹙额,皱眉头。后以此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宋·陆九渊《与徐子宜》其二:“良民善士,疾道蹙额,饮恨吞声,而地所控诉。” 37、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38、牛山濯濯:牛山,在齐国临淄之南。濯濯,本谓山之无树木,今或用喻人秃顶无发。 39、被发缨冠:来不及将头发束好,来不及将帽带系上。形容急于去救助别人。 41、齐东野语:齐东,古齐国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后比喻道听途说而来的无稽之言。 42、弃甲曳兵: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相。 43、弃如敝屣:谓像扔掉破鞋子一样。敝,破旧。屣,鞋子。语出《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后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44、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5、舍我其谁:谓自视极高,自任极重。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谓人以忧患谋处而生,以安乐怠忽而死。语出《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前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摆满了一丈见方的食物。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出《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 48、始作俑者:俑,古代用来殉葬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后用来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51、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子不 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步;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 52、同流合污:后指没有独立人格,顺从世俗。也指和坏人一起做坏事。 53、枉己正人:枉,弯曲,不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55、为富不仁:为富,追求发财致富。语出《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意为致富与行仁义难以并存。后以此指富人唯利是图,不讲仁义。 56、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以此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关系本应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 57、闻过则喜:过,过错。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58、五十步笑百步:用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却自以为优越而嘲笑或反对别人。 59、习焉不察:焉相当于“于是”、“于此”。后用此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也作“习而不察”。 60、先知先觉:语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3 后指认识事理早于一般的人。 61、胁肩谄笑:胁肩,把两肩收拢起来。谄,奉承人。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形容巴结人的丑态。 63、言近旨远:旨,意旨。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指,同“旨”。后指话语浅显通俗,而含义却很深远。 、揠苗助长:揠,挺拔之欲亟长也。喻急躁妄为,欲益反损。 66、恶湿居下:厌恶潮湿却住在低洼的的地方。比喻行动跟愿望相违背。 68、仰事俯畜:谓上事父母,下畜妻子的责任,今用以为家庭生计语。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注:事,以孝事亲;畜,以慈培育。 69、仰不愧天:谓心正则无愧于天。语出《孟子·尽心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疏:存诚于己,而仰无以有羞愧于天,俯无以有怍于人。唐·韩愈《与孟尚书书》:“仰不愧天,俯不愧人。” 70、夜以继日:日夜不停地做某事。多形容十分勤奋、勤恳、忙碌。语出《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71、一傅众咻:傅,教。咻,吵。一个人教而众人吵闹干扰。后比喻由于不良环境影响,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73、以邻为壑:壑,深沟。语出《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 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意为把邻国当成排洪水的沟壑。后比喻把困难、灾祸推给别人。 74、以力服人:力,强制的力量。服,使人服从。用强制的方法使人服从。语出《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75、易地而处:后指交换所处的位置。 77、引而不发:引,拉弓。发,射箭。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78、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后多指善意助人。 79、缘木求鱼:缘木,爬树。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意为按照你的做法而要得到你所希望的,就像爬到树上捉鱼一样不可能。后比喻方向、方法都不对,就不可能达到目的。 80、再作冯妇:语出《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比喻重操旧业。 81、知人论世:意为只有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才能理解作者。后指了解人物,评论世事。 85、自怨自艾:自怨,悔恨自己的错误。自艾,改正自己的错误。原指悔恨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后多指悔恨。 86、左右逢源:源,水源。也作“原”。后比喻做事很顺利。
明察秋毫(梁惠王章句上)
缘木求鱼(梁惠王章句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滕文公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
君子犯义,小人犯刑(离娄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离娄上)
授受不亲(离娄上)
好为人师(离娄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离娄上)
舍生取义(告子上)
登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尽心下)
好了,今天关于“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出自《孟子》的成语大全”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上一篇:一年级成语接龙20个怎么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