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

唇亡齿寒的相关故事_唇亡齿寒意思一样的历史故事是什么

2024-11-03 16:54:09 21人已围观

简介1.唇亡齿寒成语故事2.唇亡齿寒的意思及故事3.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

1.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2.唇亡齿寒的意思及故事

3.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唇亡齿寒

注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共虞、虢之谓也。”

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

反义词隔岸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

押韵词零碎不全、百举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谜语口无遮挡

例句我们两厂关系密切,~,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寓意: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唇亡齿寒成语故事

望梅止渴,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唇亡齿寒,

出自《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意思及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故事

成语:

唇亡齿寒

拼音:

[ch?n w?ng chǐ h?n]

解释:

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复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谏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举例造句:

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

成语典故: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

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荀息说道:?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故事。晋国有两个邻国虞和虢,虢公的名字叫姬丑,骄狂好战,经常侵犯晋的南部边界,边关告急,献公想要伐虢,骊姬知道了献公的这个想法,就又出主意说:为什么不派申生去,他已经有威名,士卒都愿意跟着他作战,一定能打胜仗灭了虢国。

此时献公对骊姬已深信不疑,对申生又深疑不信,想用申生,又怕他打了胜仗威信更高难以制服,所以犹豫不定,就向大夫荀息问计:虢国可不可以伐?荀息认为:虞和虢两国很和睦,攻其一方,另一方必救,我们如果两面作战,胜利的把握不大。献公问荀息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荀息献计说:虢公这个家伙不仅好战,而且好色。不如找美女加以训练,送给虢公,他必然沉湎于酒色而误国政,到时就会贬斥忠良亲近女色和小人,那时我们收买犬戎,让他去袭击虢的边界,我们再选择适当机会出兵攻击,虢国可灭。

献公用荀息的计策,训练美女排演歌舞之后献给了虢的国君。虢的大夫舟之侨进谏说:这是晋国给您设的诱饵,您接受了,不是在吞食诱饵吗?虢公不听,积极和晋许和。并从此日听*声,夜接美色。也不怎么上朝处理政务,舟之侨又进谏劝他远女色、亲国政。

虢公每天沉醉在温柔乡里,哪里还听得进去。为清净耳根不再受干扰,干脆派舟之侨去守夏阳的关隘。

过了一段时间,犬戎得到晋的好处,派兵侵略虢的边境,但被虢国打败。犬戎大怒,起倾国之兵攻虢,虢公率兵与犬戎大战于桑田之地。

献公又向荀息问计:现在伐虢是时候了吧?荀息不愧有智囊之名,献了假道伐虢之计,成为了中华民族战争智慧的无形资产,被后人南朝宋的将领檀道济总结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为战争中克敌制胜所广为利用。

荀息献计:厚赂虞,而假道以伐虢。就是贿赂虞国,拆散虞、虢联盟,借道虞国去伐虢,回头再灭虞。

献公采用荀息的计策,秘密地让北部边界驻守军队主动在边界向虢寻事,虢的边疆镇守官吏果然派人来向晋国提出抗议,晋国乘机发兵攻虢。可是虢军主力正和犬戎交兵,两面作战明显兵力不足,就赶紧向虞国求救。虞君表现得很为难,救,怕与晋国结怨,不救,怕以后有事虢不再援手,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荀息又向献公献计说:主公可以用北屈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玉送给虞公,向他提出借路伐虢。

献公说你说的东西都是我们晋的国宝,怎么可以轻易送人呢?荀息说:这就是大国对小国的优势。它收了我们的礼物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不收又不敢。一旦借了路,我们先灭了虢,回来顺路灭了虞,那就等于是把我们的国宝暂时从我们的国库里拿出来,放在别国的国库里寄存一段时间,早晚不还是你的吗?这还有什么舍不得吗?献公说:你的计策是好,但虞国有宫之奇在,他会提醒虞公不上当。荀息说:宫之奇的为人,心里明白但胆子很小,话只会试探式提醒,不会直截了当地去拚命谏阻。再加上虞公是一个有贪心而没远见的人,面对立刻就能到手的好处,他会忽视这眼前利益可能带来的灾祸。

晋献公又按荀息的主意,派使者给虞公送去了他最喜爱的宝璧和宝马,并提出借道伐虢。虞公听说晋要借道伐虢,很生气,但一见璧和马又实在馋人,就答应了晋的要求。

虞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外援,虢国一旦灭亡,下一个被灭的就会是虞国。我们借路给晋,在给晋提供了灭虢机会的同时,也助长了它灭虞的野心,虢和虞就像人的两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君主您没听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吗?晋要吞并虢国,怕的就是虞和虢互相救助,今天借道给晋亡虢,明天的祸事就轮到我们自己了。

可是虞公已经被晋的糖衣炮弹所击中,这些都听不进去。虞公坚持说:晋国和我是同姓同宗,难道他还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晋国自诡诸继位以来,频繁征战,开疆拓土,被灭掉的相邻同姓诸侯还少吗?主公还不引以为戒吗?虞公又坚持说:我祭神的祭品丰盛清洁,神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主公应该知道:鬼神是不随便亲近人的,只亲近德行。所以周书说:上天对人没有亲疏,只是保佑有德行的。又说:黍稷不算芬芳,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不用改变祭品,只有有德行之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所以没有德,百姓会失和,神灵会失助。晋要伐虞,神灵还能让晋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吗?宫之奇还要再说,另一个大夫百里奚扯了扯他的衣角,宫之奇就没再说。他们走出王室,宫之奇就问百里奚:你不帮我进言,反而制止我,这是为什么。

百里奚说:在愚蠢的人面前给他出的好主意,就像往道上扔珠宝。当年夏桀杀关龙逢,殷纣杀比干,都是因为不听还要强谏,你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祸事吗。宫之奇看国君不听劝谏,知道虞国必亡,就领着家族的人离开虞国投别国去了。离开时还说:虞国已经等不到年终祭祀了。这次给晋借路以后,晋也不用再出兵了,虞国会亡在给晋伐虢借路上。

晋知道虞公收了礼物又没有接受宫之奇的谏言,献公就派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战车四百乘伐虢。

虞公提出要出兵给晋帮忙,荀息说:借道已经劳驾了,借兵就太劳动您了,如果您想帮忙,不如以出兵帮助虢国经夏阳关去打犬戎为名,帮我们夺了夏阳关,这就是您的大功。

于是虞公带领晋的铁叶车百乘以助战为名去骗关,夏阳关守将舟之侨信以为真,开关迎接战车。哪知入了关车内藏着的晋军一齐发动,很快就拿下了夏阳关。舟之侨不得已向晋军投降,被用做向导官向虢的国都上阳进发。

虢公在桑田听说晋军攻破了夏阳关,急忙撤兵回救上阳,犬戎乘机追杀,虢公大败而逃,随身只剩战车十乘。回到上阳,茫然无计。晋军一到把都城围得铁桶相似。从八月到十二月,城中柴断粮绝,又屡战不胜,士兵疲惫,百姓日夜哭号。里克让舟之侨写劝降书射入城中劝虢公投降。虢公说:我的祖先是周王室的卿士,我不能向诸侯投降。于是乘着夜色打开城门,带着家眷逃到京都洛邑去了。

里克也不追赶,率兵进城,安抚百姓,严明纪律,留官派兵驻守。把府库里宝藏的十分之三并所有女乐都献给了虞公。虢国从此在诸侯国中除名。

里克呢,一面派人向晋侯报捷,一面休兵在虞国的都城之外,假称有病,等病养好了再回兵归晋。虞公还沉湎在得到财宝美女的喜悦中,感激地为里克送医送药,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

这一天虞公接到报告,晋国又增兵了,就驻在郊外。虞公派人去探问,得到的答复是:献公亲自来接应伐虢的晋军。虞公还很高兴,说我正想和晋君交好,他就来了。赶忙到郊外迎接,两君相见,互相道谢,完全处在和睦友好的气氛当中。

献公约虞公到箕山打猎,虞公为了向晋军显示实力,调动全军精锐与晋侯驰骋追逐赌胜,从辰时到申时,赌得兴高采烈。这时有人报告城中起火了,献公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宽慰虞公说:这一定是民间失火,一会就扑灭了。再赌一场。

百里奚偷偷地对虞公说:传说城中有乱,君上您应马上回兵,此地不可久留。虞公这才辞了献公回城。

走到半路,看到国人纷纷逃窜,同时也接到报告说城池已经被晋军占领。虞公大怒,带兵来到城边,城上已经满是晋军士兵,晋将不无讥讽地对虞公说:前段时间向您借我们伐虢的道,今天我们想借你的国,请你奉献了吧。

虞公气得想要攻城,城上一声梆响,箭如雨下。虞公只好率兵后退。这时同去参加狩猎的后军来报,回军时走在后边的,都被晋军截住,不投降的都被杀了,晋侯已经率领大军追过来了。

虞公这时才仰天长叹,后悔没听宫之奇的劝告。看到了百里奚,就问他当时为什么不进言。百里奚哭笑不得地说:当时您谁的话也不听,我说了又有什么用。我没像宫之奇那样逃走,就是要陪伴您面对今天,以报答您在我穷困时帮我用我的知遇之恩。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舟之侨奉晋侯之命来到虞公这里劝降。虞公面有愧色地看着舟之侨。舟之侨劝虞公降晋,正在犹豫时,晋侯亲自来了,派人来请虞公相见。虞公己是穷途末路不敢不见。只好卑恭地来到晋候面前。晋献公的脸皮倒是蛮厚,见了面全无愧意地说:我此次来,主要是来取我的宝璧和宝马来了。虞公只好下车投降,晋献公把他囚在了军车中,晚上也就露宿在军营里。百里奚寸步不离主人的左右,别人讽刺他,问他怎么还不离去,他说:我食君之禄这么多年,一定要以同甘苦共患难来报答君恩。

献公入城出榜安民,荀息左手托璧,右手牵马来到献公面前说:臣的计谋已经施行,今天可以还璧于府,还马于厩了。美玉还是那块美玉,良马还是那匹良马,只是马齿见长了而已。献公把虞公带回晋都,想杀了他。荀息说:像这样的无能之辈,留着他又有什么危险,还能彰显君主的仁德。于是对虞公待以寓公之礼,另赐予了璧和马,并说:我没有忘记您借道的好处。

此时的虞公一定在感叹:这世界上原来没有无成本的便宜事,早知成本这么高,又得而复失,何必当初!舟之侨到了晋国,献公用他为大夫,他向献公推荐百里奚,献公也知道百里奚的贤名,担心他不肯接受晋的官职,就派他去试探。百里奚说:我要陪伴虞公,他什么时候不在世了,我才可以离开他。

舟之侨离开后,百里奚叹息着说:君子即使处于危难中,也不能用帮助敌国来求生存图富贵,更何况为仕之人。我即使出仕为官,也不会为晋国效力。

自此,虢、虞两国都被晋国兼并了。

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的典故也生成了。

这一年是公元前6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