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 成语解释
以讹传讹经典故事-以讹传讹的故事及道理
2025-01-21 15:09:59 20人已围观
简介1.以讹传讹成语故事_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2.成语“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典故?3.成语故事:以讹传讹和瓮中捉鳖主要人物是谁以讹传讹成语故事_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来以愚人。
1.以讹传讹成语故事_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2.成语“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典故?
3.成语故事:以讹传讹和瓮中捉鳖主要人物是谁
以讹传讹成语故事_成语“以讹传讹”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来以愚人。
一天,李纨、湘云、宝钗、宝琴、黛玉、宝玉等在一起做灯谜儿玩耍。李纨先说道:“我编了个《四书》上的,即‘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请大家猜一猜。”黛玉笑道:“我猜罢。可是‘虽善无征’?”众人笑道,猜对了。李纨又说道:“纹儿编了一个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笑说:“是山涛吧?”李纨说:“猜得对。”宝钗听了后说道:“这些虽然很好,但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大家雅俗共赏才好。”湘云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绛唇’,却真个是俗物,你们猜猜。”说著,便念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听后都不解。宝玉想了半天说:“必定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众人问:“那末一句怎么解释?”湘云回答说:“猴儿不是剁了尾巴的么?”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大家笑过之后,李纨说:“昨天听薛姨妈说宝琴妹妹见的世面多,走的道路远,诗又做得好,请她编几个谜语儿让大家猜猜。”过了一会儿,宝琴笑笑说:“我走的地方不少,现挑了十个地方的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每首诗暗隐俗物一件,请姐姐们猜一猜。”宝琴把诗写出来后,大家都争着看。看毕,大家都称奇道妙。宝钗道:“这十首诗,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两首却无从考查,是不是另做两首。”黛玉马上接口道:“后两首诗史鉴上无据何妨?宝姐姐太胶柱鼓瑟了。”李纨也接着说:“这两件事无古稽考不要紧,古往今来,以讹传讹者甚多,只管留着。”对后两首所隐之物,大家猜了半天都没有猜着。
后人用“以讹传讹”(讹:谬误)表示把本来不正确的话又妄传开去。
成语“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典故?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 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墟集处有老虎他信不信,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于是庞 立即指出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墟集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庞 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 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
本节文字主要通过对话刻划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话,由开始不信而说:“否”,到将信将疑而说:“疑之”,到最终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写出他对谎言态度的逐渐动摇,寥寥几笔就把一个缺乏主见、昏庸无能的君王形象勾画了出来。庞 那一番说话,亦甚有战国时期人物的特色。当时的贵族大臣,已经不似两周时期的公卿那样温文尔雅,他们说话很多都是直言不讳。庞 直接说出他的处境,背后议论他的人,不止三人,三人成虎,谗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说明,“愿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这样的昏君,结果庞 的忧虑终成事实。庞 的话,将他的思想感情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非常富真实感。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的无知,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成语“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虎”,借来比喻谣言掩盖真相的情况。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涂说,否则“三人成虎”,假话传的次数多了,也能使人误信为真。
成语故事:以讹传讹和瓮中捉鳖主要人物是谁
以讹传讹的由来:宋国的丁家庭院里没有井,于是只能出门打水,经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这家人就告诉外人说:“我打井(就如同)得到了一个人(一般)。” 听到了这话的人互相转告说:“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了一个人。”国人都在讨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我的意思是说我得到了像一个人那么多的劳力,不是说我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啊。”所以主要人物是丁家人。
瓮中捉鳖的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这是揉着我山儿的痒处,管叫他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所以主要人物是李逵。